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公众10大用药误区发布 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

西北信息报 2018-10-23 09:28 大字

由国家药监局指导、中国药学会主办的2018年“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10月1日开展,中国药学会组织药学专家从收集的81.6万次有效答题中梳理出公众误识率较高、潜在风险较大的10个安全用药误区,10月17日正式向社会发布,并邀请知名药学专家进行了解读。

中国药学会提醒公众,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四大原则。用药首先强调安全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到合理用药。

误区1 追求疗效滥用药

专家解读:要做到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四大原则。用药首先强调安全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到合理用药。例如儿童用药时,家长有时会忽视“用药原则”,儿童感冒用成人药减量给儿童服用,一定要求医生输液,认为“吊水”好得快,片面追求疗效。

误区2 自行停药无危害

专家解读:很多公众都知道长期服用药物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以一些患者在自我感觉病情好转,或者症状减轻后就马上停止服药,不按照医嘱正确用药。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感染性疾病,要有足够的疗程,才能彻底控制感染,疗程不够可转为慢性感染;有些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终身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情况下,不规律服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危及生命。

误区3 胰岛素有依赖性

专家解读: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一听说要打胰岛素,就坚决拒绝;有些患者在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不理想的情况下,宁愿血糖高,也不愿打胰岛素。问其原因,他们说:打胰岛素就像吸毒一样,一旦用上就会成瘾,以后再也离不开这个东西了,需要终生用药,实在难以接受。胰岛素是用来治疗糖尿病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武器。目前,胰岛素治疗,不仅用于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不佳的患者,对于一些刚刚发现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血糖很高,也提倡使用一段时间胰岛素强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良好的水平。最新医学研究发现,新发现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采用一段时间胰岛素血糖强化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胰岛细胞功能,对患者长期控制血糖都有很大好处。

误区4 使用药品不得法

专家解读:错误的给药方式有时不但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还会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服用一般药片可整片吞咽,不需要嚼碎。因为我们服用的药片除了含有主药外,还含有崩解剂等辅料,所以药片在胃中会逐渐崩解、溶解、吸收,而起到治疗作用。

泡腾片是一种特殊剂型,它含有泡腾崩解剂,一般是有机酸和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二者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若直接吞服,大量气体会急剧充斥气道,有引起窒息的风险。正确服用方式为先取半杯凉水或温开水约100到150ml,将一次用量的泡腾片投入杯子,待药物完全溶解或气泡消失后摇匀服下。

误区5 别人能用我就用

专家解读:人体存在基础水平、个人体质和疾病病情的差异,如果道听途说跟风用药,可能因错误用药掩盖病症而延误治疗,严重的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有些老人听说阿司匹林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卒中、心梗等,便自行去药店购买服用,服用一个月后发现拉黑便,原来是胃出血了!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所以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之前,必须征求医生或药师意见,经常监测血象、大便潜血试验及胃镜检查。

生病要及时去正规医院看病,若想参考他人的用药经验,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看是否适合自身情况。患者在服药时,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合理、对症用药。

误区6 不良反应很可怕

专家解读:很多公众认为中药毒性小,长期吃西药伤肝伤肾,并列举一些长达几页的西药说明书为例,认为不良反应多的药就是不安全的。其实,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详细不良反应,并不是说药品质量不安全,反而代表对这个药品研究比较透彻,对于某个药物,虽然医生和药师不能准确预测哪些不良反应会出现在哪个具体人身上,但却能知道这些不良反应导致的后果,以及避免和救治严重不良反应的方法。对药物疗效和可能发生副作用都比较清楚的情况下,医生和患者使用药品时会更清醒地认识到要注意什么,防范什么,更好地权衡患者用药后的利弊。比如说,使用某个抗肿瘤药物后会出现严重的脱发等不良反应,但是为了延长患者寿命,医生权衡利弊后会给患者使用,因为脱发等不良反应相对于延长生命来说,是可以忍受的。

此外,发生不良反应有一定概率,有可能出现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的不良反应,但更大概率是不会出现的。患者用药后一旦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避免引发严重后果。而对于某些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药品,更要警惕这种空白背后隐藏的安全风险。

误区7 偏方秘方治大病

专家解读: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偏方治大病”的说法,这里所说的偏方,是指那些组方简单、药味不多、易于就地取材、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疗效的方剂。这些方子也经常被称为土方、便方、验方等,在使用这些偏方进行疾病治疗时要务必慎重。有些流传下来的偏方确实有着良好功效,但是有些偏方成为江湖游医骗子行骗的幌子,其疗效并不确定,其毒副作用也不为人们了解和重视;有些偏方药物配伍不合理,存在较大毒副作用,这些问题是普通公众难以分辨的。盲目使用偏方不仅可能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可能会延误病情治疗时机,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误区8 海淘药品放心用

专家解读:随着互联网及电商的发展,一些境外药品通过海淘、微商代购等渠道在国内市场走俏,有些患者想方设法购买国外生产的药品。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应根据病情对症下药,不要盲目跟风,选择药品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网络购药、海外购药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清看懂说明书;运输储存要注意,防止药品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不同人种有差异,用药的剂量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国外生产药品说明书的推荐量使用,可能发生过量给药或给药不足,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9 换季就去洗血管

专家解读:人体血管里并没有所谓“垃圾”“毒素”,真正堵塞血管的是脂质斑块,有些人因为多吃少动或是自身代谢出现故障,导致血脂异常。过多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存在于血液中,容易出现动脉血管斑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比较漫长,通常会因人体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长期控制不佳,形成动脉斑块阻塞血管,或者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这种变化不会因为每年输1~2次液而改善,即使输液会对人体局部血管有扩张作用,但补液结束后几天,药物代谢完毕,并不会长期对损害的血管有“修复”效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一般指的是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这些疾病都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和规律性治疗。每年定期输一两次液几乎没有效果。对于已经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应尽快去医院治疗。

误区10 回避风险不接种

专家解读:疫苗不仅可以保护个体,更重要的作用是进行群体免疫。当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一种疾病免疫时,他们就可以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保护,使易感染人群也很难感染这种疾病。当整个群体拥有免疫力的人越多,疾病就越难以传播。疫苗接种是世界公认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手段。虽然疫苗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但其带来的效益远远高于风险。新华

新闻推荐

微信加附近人 警惕“克隆”诈骗

据新华社南京10月21日电(记者朱国亮)在江苏淮安,新近出现一种新的诈骗方式,诈骗分子利用微信加海量附近人,然后配对实施诈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