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碎东西,你的回答很重要
说起内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舒服,然后一系列不愉快的经历的回忆涌入脑海。
比如:和父母吵架、没有答应别人的要求、爽了其他人的约,工作做错了事情都会让我们感到内疚,并试图去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我们把内疚归于负面,因此也尽可能防止孩子去经历这样的体验。或者当孩子有了内疚之后,不知道如何是好,要么轻描淡写,要么滑而过之;又或者在没有意识到孩子内疚的情况下对他大吼大叫,试图让他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但其实,内疚,在某种程度上,是孩子获取责任心的重要方式,而如何引导,也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课。
内疚和羞耻的区别
说起内疚,不得不提一下和内疚相似的另一种情感———羞耻,我们很多时候会容易把这两者混淆。
一个儿童教育专家在儿童游戏心理治疗中经常会发现这两种情感,区别在哪呢,举个例子:
有个5岁女孩多多,不小心把一个瓷娃娃摔碎了,她看着地上的碎片小声对我说:“老师,怎么办呢?”接着自己又回答了这个问题:“要不我让妈妈重新买一个吧?”
我知道可爱的女孩感受到了什么,我说:“你看起来很难过呀,不过没关系的,我还有一个呢,我们继续玩吧”。多多摔碎瓷娃娃后感受到了很强的内疚感,她知道自己做错事情了,并想办法进行弥补。
还有次,一个9岁男孩乐乐,在和我玩“找东西”的游戏,他藏了一只玩具狗,我背对着他听到了某种东西摔碎的声音。
我猜可能他打碎了一支玻璃棒,但我并没回头,还是继续数到30,转过身去找他藏起来的玩具狗。这时,我发现他神很慌张又故作镇定,勉强挤出笑容。在我寻找玩具狗过程中,他一直怯怯站在角落里不知所措,过了会儿,见我没发现“他闯的祸”,才跑过来继续游戏。但从那之后就不敢看我的眼神了,我也已经发现那只被打碎的玻璃棒被他用一张彩纸盖住了。
这些情绪中有个最重要的便是“羞耻”,乐乐认为自己糟透了,他并不想让我看到糟糕的自己,于是选择了掩饰和撒谎。
“内疚”和“羞耻”最大的区别:
前者对事,后者对人,前者会弥补过失、承担责任,后者掩饰过失,逃避责任。内疚者会面对,羞耻者想躲藏。
内疚是“我只是这件事做错了”,羞耻是“我什么都做不好”。
比较而言,内疚是有力量的、勇敢的,羞耻是无力的、自卑的。
内疚有用,但也不可用力过猛
内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孩子承担责任,但过度内疚,则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姑且称之为“健康”的内疚和“不健康”的内疚。这个区分很重要,因为:“健康”的内疚是一种动力,对孩子来说是获得责任感的重要方式。“健康”的内疚首先是要有整合能力,能辩证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知道人是可以同时具有优点和缺点的。可惜很多孩子失去了这个能力,会把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夸大,也会把错误掩盖,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比如某次考试失利,有的孩子会隐瞒成绩、过度自责,认为自己很蠢很笨很没用,也不再相信能做好其他事情;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经常郁郁寡欢,从而陷入再一次失败中,久而久之开始厌学,甚至抑郁。这就是很典型的“不健康”的内疚感,孩子并不能够整合自己和“考试”之间的关系,也看不到自己其他的优点,还会泛化,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健康”的内疚是会激发出某种力量感,孩子会反思考不好的具体原因,并积极寻找办法,争取下一次有所进步。
其次,“健康”的内疚是敢于面对错误或失误。直面错误是有风险的,可能会被惩罚、被责怪,所以面对就更重要了,因为面对的不仅仅是错误,而是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的内疚感。
只要敢于面对,就已经准备好了承担后果和相应的惩罚,“健康”的内疚是孩子承担责任最好的老师。
遗憾的是,家长总是指责更多些,或者一句草草的“没事”,并不重视孩子此刻的内疚感,对其漠视甚至羞辱,不但让孩子内疚变得不健康,还容易变为“羞耻感”。
第三点,“健康”的内疚是有具体目标的。这种目标就是:“下次,我一定要……”。这是建设性的想法,同时这个目标是指向这件事情,并不会“伤及无辜”。
多多只想补偿我一个瓷娃娃,而不是想给我免费“打工”或者我吃饭什么的,更不会认为自己是“万恶之源”。
像女孩这样的目标就是建设性的,也是健康内疚的标志,类似这样的都是:下次我一定考好、我会吸取教训的、我不会欺负妹妹了、这周不会再迟到、一会儿我要主动回答问题、今天我要和小明和好、下次我也要自己洗衣服……这些目标都是具体的,都带有补偿性,也都是正在承担责任。
出现了内疚,家长该怎么办?
1.首先,家长自己要会处理自己的内疚情绪。成年人对待内疚的态度会被孩子习得并内化,变成自己处理内疚的模式。
面对自己的内疚,这些做法都不合适:长吁短叹、过度自责、迁怒他人、郁郁寡欢、逃避责任、过度补偿。
正确的做法就像我们健康内疚里面描述的,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对事不对人,并建立具体改善的目标。
你这些积极行为和乐观的态度同样也会被孩子习得,让他们更有效的掌控内疚情绪并进行消化,变为动力。
2.其次,避免利用孩子的内疚感进行控制。尤其是这两种类型的家长:
暴力型:面对孩子的错误非打即骂,或是讥讽嘲笑,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语言,这会增强孩子的不健康内疚,陷入恶性循环。
牺牲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想替妈妈分担家务,站起来说:“妈妈我来吧。”这时妈妈就会说:“赶紧去写作业,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妈妈累点没关系。”孩子这时候就只好埋头努力做功课,因为他的心里有了内疚感。为了逃避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内疚感,他就必须去报答那个使他内疚的人———我要为妈妈努力学习。
而这样的牺牲型控制大量存在,不管怎样的形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你要报答我”,孩子就会因为一点点失误产生强烈内疚感。
3.最后,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积极面对内疚感:以开头,多多的打坏了瓷娃娃为例:
第一,对事不对人。
第二,先理解孩子,要知道孩子的情绪是合理的。比如我会对游戏室的小女孩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你也许正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难过呢?”第三,提升孩子自主能力。比如让他知道凡事都有两面,都是可以区别对待的,比如我会对女孩多多说:“打碎了瓷娃娃是犯错误了,但是这个错误并不是故意的。”
第四,引导孩子承担责任确定目标。“你能想到让妈妈再买一个瓷娃娃真的很棒,我知道你在努力想办法”
其实,内疚的孩子往往是知道怎么办更好的,孩子常常可以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完成对内疚痛苦部分的处理,同时在交流中找到进步的方向。
新闻推荐
车库坍塌半月,业主才知消息 事发融汇城玫瑰公馆二期,政府部门已介入调查
塌陷的地下车库。受访者供图10月5日,市中区刘长山路附近的融汇城玫瑰公馆二期在建的地下车库发生坍塌。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