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打击网络“医托”,更要打击“医托”雇主 话题榜

济宁晚报 2018-10-18 09:26 大字

■本报评论员 陈曦

近年来,“互联网+”与诸多传统行业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在线教育、在线金融、在线商城等等不一而足,而最受争议的莫过于在线医疗了。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互联网搜索的方式获取与病情相关的医学知识,通过与网络医生、医疗客服的在线聊天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但患者不知道的是,一些在网络上披着“白大褂”的医生、满口高深词汇的客服,很可能没有任何的医疗专业背景,不少都是职业“医托”,干的就是忽悠人的买卖。

很多人一度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多样化和透明化,将使得传统的“医托”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包括一些专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但现实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医托”也搭上了互联网的东风,他们也学会了更“精致”地包装自己,伪装得更逼真,而宰起客来也更加心狠手辣。许多“医托”都深谙患者及消费者心理学,懂得怎么把病情说得严重些再严重些,再适时把某某医院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效果吹得天花乱坠,以达到向医院“引流”的目的,而自己从中也能谋得一份满意的分成。

其实,不少患者往往有“病急乱投医”的毛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患者,更是迫切地想要找到“灵丹妙药”一解病痛折磨,或是想依赖杏林高手一招之下妙手回春。他们在现实中求医求药,可能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于是转到网上碰碰运气,咨询一下“专家”,没准能有所收获,找到彻底治愈的希望呢。有些患者虽说没有患那种“世界医学难题”的病,可得的却是自觉“难以启齿”的男科或妇科疾病,网络医疗咨询能让他们更放松,更有安全感;殊不知,这一特性使他们成为网络“医托”最喜欢的患者类型,被忽悠去指定医院、被“痛宰一刀”的几率最大。

网络“医托”受雇于黑心医院,为其使尽浑身解数招揽患者;而黑心医院也不会亏待这些专业的营销者,从患者那儿昧着良心赚来的钱,自然也要“犒劳”一下辛苦干活的“医托”。这样的灰色利益链,在业内看来等同于“不是秘密的秘密”。其中,“黑心医院”的角色大多都是民营医院扮演,“莆田系”的臭名早就远扬了。而一些“医托”事件的曝光,让社会公众也窥探到了隐藏在其中的一些黑幕;但超乎人们想象的是,伴随着大数据信息的倒卖,黑心医院已经能在市场上买得到许多患者的一手资料,包括姓名、手机号和病史,不少“医托”已开始主攻短信或电话营销了,对目标患者群精准定位、有的放矢,收获可想而知。

严格说来,网络医疗咨询就应当归于“医疗行为”的范畴,绝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进入这一咨询行当,给患者解疑答惑的;而夹杂私货、恶意引导更是有悖良心、有违道德。对网络医疗咨询,有关部门显然“关注”和“整治”的力度还不够。就当前来看,是时候考虑设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了,让已经入行者或想要入行者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时,提高违法违法的成本,杜绝网络“医托”花式做妖。

此外,对于网络“医托”的雇主,监管部门绝不可轻易放过。如果不是一些医院老板利欲熏心,雇人到网上揽客“引流”,网络医疗咨询行业又岂是而今这般乌烟瘴气的模样?雇佣“医托”的背后,是否还藏着无病乱治、小病大治之类坑害患者的医疗行为?监管者得有异常敏感的神经和一查到底的坚持,方能让涉事医院现出原形、乖乖领罚,也方能借此整顿医疗行业乱象,让患者不再成冤大头。

新闻推荐

筑牢防线建设平安社区

本报讯为切实提高商户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连日来,双岗街道白水坝社区为辖区菜市场、沿街餐饮等商户免费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