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黄金周”之后 又到了“外卖”时间

川江都市报 2018-10-17 09:08 大字

度过国庆七天长假,在家乡的婚宴上吃过大鱼大肉,在奔波的旅途上尝过异域美食,或者宅在城市的家里吃了几天修身养性的清粥小菜,如今终于回来上班开始吃外卖了。

短短几年间,外卖已经颠覆了都市人的饮食生活方式:上班太累不想做饭——叫外卖;休假难得不想做饭——叫外卖;起晚了不想动——叫外卖!一旦没有了外卖,“宅迷”们恐怕只能重新回到吃方便面和涪陵榨菜的苦日子了。

在两三年以前,红黄蓝三巨头同台竞技,刀光剑影,中国成为了全世界外卖产业最发达、最完善的地方。抓住“足不出户”的用户痛点,外卖行业复制了当年快递行业的崛起模式,并且在更发达的互联网背景下出现了蝴蝶效应般的增长,几年之间就意气风发地到海外敲钟上市。

如今,外卖巨头越来越赚钱,外卖包装做得越来越精致,但人们却感到外卖越来越贵,也越来越难吃。

“外卖”的经营乱象

早在2016年,央视举办的“3·15”晚会上曾曝光外卖平台店家的经营乱象。无照经营、虚假图片、令人作呕的卫生条件,备餐及送餐人员成谜的健康状况,这些一直隐匿在“便利生活”的光鲜牌匾背后的负面因子,终于暴露在阳光下。一时之间,外卖的忠实粉丝们开始提心吊胆,对被曝光的平台避之不及,叫外卖前总要谨慎地实地考察一番,才敢半信半疑地摁下“确认订单”的按键。

事实上,外卖乱象绝不仅仅是在某一个平台上开始滋生的。

2017年央视“3·15”晚会调查组再次暗访某网络外卖平台,在审核愈发严格的情况下,外卖商家申请中介仍然层出不穷。没有餐饮经营资质,甚至连实体店都没有的商家,只需要给中介一定的服务费,就能成功通过平台审核,月销数千份便当,评分往往高达4.5分以上,让人真假难辨。

据部分媒体报道,外卖代办业务并没有受到曾经风波的波及,反而愈发产业化、链条化。从前需要自己与平台斗智斗勇,还要祈祷遇到一个好说话的平台业务员,才能偷偷摸摸上线的外卖商家,此时只需要出资1200元,自会有中介帮你处理剩下的一切事宜。十多家甚至数十家外卖店,都挂靠在同一家美食街的营业执照旗下,“一证多用”并不稀奇。由此,在互联网上还衍生出“幽灵餐馆”一词,正是这些没有实体店,在家庭小作坊里违规生产的“黑外卖”们最好的注解。

当然,除了外卖本身的质量良莠不齐,配送过程中的种种意外也让用户们人心惶惶。前段时间,外卖员偷吃外卖的监控录像引爆互联网后,又有用户因为询问外卖超时原因遭到外卖员摔打餐品,导致用户被溅起的热汤烫伤。这些“黑外卖”在中介的掩护下,逃过有关部门的检查,在平台的默许下,依旧每天迎来送往海量的订单。而消费者们,无疑是外卖产业链中力量最薄弱的一环。没有人敢确定,自己手里的这份外卖从备餐到送达的这段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难解的困局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本地生活O2O行业研究报告》,截至2016年,中国的外卖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000亿。而外卖平台“饿了么”也发布数据称,其中国市场用户规模达到6个亿。外卖已成为上班族的“刚需”,每一栋办公楼都和外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每一个上班族都有精力和能力带饭上班,但问题是每一个上班族都必须吃饭。

在短暂的中午休息时间里,享受一份送到门口的外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因此,大多数上班族点外卖时,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考据此店是否有实体门店,更加没有精力思考外卖app上的店铺地址究竟来自何方。年轻人们把信任交给了互联网,谁知道精致的外卖包装里,有可能是“脏乱差”餐厅炮制的问题食品;外卖平台上好评爆表的网红餐馆,有可能是无牌经营的黑作坊。

就在国庆节放假前期,有网民爆料称,吃了外卖之后食物中毒,医生诊断后发现,是外卖中掺了发芽的土豆,对人体健康极其有害。无独有偶,近日的一则新闻,清远两名大学生在吃了外卖后,上吐下泻,找到店家打算维权,却遭到店家反问:“我很忙,还要炒菜。”

这样的“黑外卖”,眼下正在成为一个难解的困局。一方面,经营一家餐馆的成本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互联网外卖放大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居心不良的餐馆经营者在外卖平台的掩护下,有更多办法钻过大大小小的监管漏洞,躲在隐秘的角落里,把外卖销售给千家万户,而不屑于此道的正当经营者,可能还在为加租而忧心忡忡。

互联网餐饮的价值

约谈、整改、公关,是外卖平台整治的标准化流程。然而,公关之后,那些小作坊里的“黑外卖”又开始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城市的人们对外卖的高度依赖,使外卖平台和店家都充盈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底气。

有人疑惑,平台的整治为何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在下一次爆出外卖丑闻时,一切都只像是更高级的重演。事实上,众外卖平台看似在高度严格地规范准入条件,建立各种电子档案,实际执行的平台地推人员(即与商家接洽的平台业务员)却肩负着地区的KPI(关键业绩指标)构成,为了达到目标的商户入驻数量,一部分平台地推人员不得不在商家的资质审核上不动真格儿。

要规范商户的菜品质量,新兴的外卖直播无疑是一个让食客安心的手段。近期爆火的一个主打外卖咖啡的平台率先使用了这种方式,点单后打开APP,就能看到你所点的咖啡实时制作的全过程。但是,当外卖平台的体量过于庞大、网络过于密集时,逐家铺设直播设备、进行大数据联网,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成本。这个让用户放心的好办法,最终依然会以“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形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然后美其名曰“消费升级”。

坐拥数亿外卖用户,还有不少的城市尚待开发,中国外卖平台依然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但是未来,不应仅仅属于敲钟上市的外卖企业,借互联网外卖重塑餐饮行业的规范,改善人们的饮食生活,这才是未来互联网餐饮的价值所在。

◎叶丹璇

新闻推荐

人民日报刊文点赞17种抗癌药入医保:以谈判机制破解高药价

历时3个多月,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落下帷幕。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通知,将阿扎胞苷等17种抗癌药品纳入医保报销乙类范围,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