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玛御谷稻田艺术季:对“在地性”艺术的一种探索

澎湃新闻 2018-10-08 13:02 大字

10月4日至5日,第二届玛御谷稻田艺术季暨第二届腾冲稻花鱼节在云南省腾冲市举办。

艺术季以成熟的金色梯田为舞台,以稻田倚靠的绿色山脉为背景,梯田的自然延伸也是舞台的延伸。两天的艺术季内容丰富,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皮影戏等。另外为了配合艺术季,艺术家们也在稻田附近的溪流、竹林、稻田边做了艺术介入,这一部分的艺术装置也将长久停留,成为村民生活半径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次艺术季由柴米多与大象书店主办,与玛御谷温泉小镇一起合作。艺术季也结合了具有腾冲本地特色的稻花鱼节。

参与艺术季演出音乐部分表演的有彝族民谣歌手莫西子诗,蒙古独立音乐人噶瓦,来自新疆的吴俊德,云南民间艺人、哈尼族诺美支系后裔、民乐手阿水,音乐人符松、王云、姜少峰、圆一组成的“一场乐队”乐队等。

采访中,莫西子诗告诉澎湃新闻,自己的作品就是和大自然、民族、原始等有关系的。他谈到本次艺术季最吸引他的地方在于舞台的选址,“舞台就在稻田中间,我知道之前林怀民的一个作品就在稻田中间,我看到稻田是舞台的延伸,下面观众坐的凳子都是当地老百姓用竹子编的,很有乡土气息。稻田容易让人放松,雨打在稻田上风吹过来,整个场域完全是被打开的。”莫西子诗认为,舞台和艺术装置建造了一个“场”,当地的老百姓不知道演出的流程,也未必能懂得演出的好,但是因为有一个“场”在这里,他们早早就坐在台下,这种参与性是很重要的。

艺术季的舞蹈部分是昆明现代舞团带来的《无言无语》,该舞蹈团致力于原创现代舞作品的编创及表演,已在昆明推出并首演《肢动》(2012年)、《肢┼动》(2013年)、《品·行》(2017年)、《洗去边界》(2017)、《岛》(2018)等原创现代舞剧场作品。作为整个艺术季演出的开幕部分,演员分布在错落的梯田里,演员从稻田中缓缓起身,舒展肢体,模拟初生的植物,演员的衣服都是泥土的颜色,表演旨在反思人和土地的关系。

艺术季也呈现了许多和当地关联度较大的部分,如“野性中国——高黎贡野生动植物摄影展”。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从2010年开始,就在高黎贡山举办“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八年以来,奚志农和热爱自然的人们在持续用镜头探索高黎贡山。此次摄影展汇聚了四十幅高黎贡野生动植物照片。

腾冲农民画联展部分则主要以傣族、傈僳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为创作主体,他们用自然直观的绘画语言,描绘了一幅幅风格多样、题材广泛、色彩丰富的画面。图画内容的选择也反映出农民艺术家们的审美观。这些农民画散落在梯田的各处,也回应了艺术节的出自农民之手,亦回归于大地的主题。腾冲皮影戏被誉为云南四宝之一的文化精粹。“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块白布就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就是演员,灯光穿过皮影,人物、花草、楼宇,在画布的另一端映出世间百态。

澎湃新闻也专访了此次艺术季的总策划与设计师嘉明,他和当地的匠人一起为艺术节做了诸多装置。

他谈到,稻田艺术节集合了多元化的艺术观点,在溪谷,竹林,稻田中,以最生动的方式充分理解这个聚合包容的场地。并因地制宜地用当地可见的材料和工匠,以不打扰自然的方式实现和土地的对话。

“如果说要有一个总的设计理念的话,就是把大地的还给大地,把艺术的留给艺术。”嘉明说,“腾冲地处边境,却留存着最充分的汉文明,在短暂的筹备期中,我们大量的恢复梯田,在整个场景建设中稻草回田,最大化的“野化”地环境,错落的稻田延伸着高黎贡原始森林的呼吸,我们做到的是充分理解场地。“文化在地”是策展人和本地人在一起结合讨论的探索,本地的工匠运用本地智慧完成每一个部分,此次大量的竹制搭建用到了1612根筠竹,420根苦竹,我们和当地风物共同解读地域特点,对于每一位工匠此次艺术现场都是文化的“试验场”。”

如飘荡在梯田中间的“时间幕布”装置,白布上面是错落的笔画,嘉明介绍:“洪武初年,朱元璋实行戍边,人们迁至腾冲,于是汉文化在这里发声。随风飘飞的字便是:洪武年,戊戌年,腾越,朱元璋。它们被拆解开放置在6面幡上。这属于一份来自于遥远时间的碎片,穿越至今守望这片麦田。随风视线越过稻穗是远处的灰瓦建筑,这种飘渺的状态连接着远方的边界。”白幡因风翻飞,可以看到远处村落灰色的屋顶,村落的乡土文明也在现代艺术中时隐时现。

在稻田中,还有一个镜面房子,名为“丰收电台”,这是影像装置艺术家郭鹏的田野艺术装置。结构为玻璃镜及镜面膜,通过不规则的空间折射,排列,给参观的人一种高低参差的视觉转换。嘉明介绍:“这是传统和当代结合的木结构方形屋宇,木制为内,玻璃镜向外,映着穗浪。异型窗很多人说是云也有人笑谈形同土豆,观想眼前的景色,身影映在镜子中同为一体,也将幻境与真实相互勾连。”

在主舞台的旁边有七块巨大的红色石头,嘉明介绍,腾冲的地质形成和火山有关系,腾冲是一个有各种石材的地方,包括玛御谷这个地方之前也曾是一个采石场,石头是特别本土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大量石头在舒缓的麦田中作为结构。

嘉明谈到,设计中很强调“在地性”这个概念。在稻田的左侧,一个小山隔出一片竹林和一条延伸自高黎贡山的溪流,这些比较破碎的自然景观被一些艺术装置连接起来。“但是我们做的不是城市化和景观化,我们在尽量野化它,比如《茧》这个竹子结构,整个装置依靠着两棵在地的古老的杉树,用当地的竹子编织而成,人可以进入,得到一个看溪流、看头顶的杉树的视角,人会有一种被自然包裹的很安全的状态。《茧》后面也是一个竹子搭成的小剧场,竹林上悬着红布,施工师傅调侃过说像拜神。在雨水多的腾冲,鲜艳的色彩如同光,也给这篇郁郁的竹林增添一些色彩。”

嘉明谈到,很多自然景观已经很美,但是还是需要一些当代的、设计元素的介入,才会吸引到更多的人。现在很多设计师也并不满足于在美术馆、大城市的艺术区呈现自己的设计,而这种取材于当地,并服务、甚至回归当地的作品常更有挑战性也更有趣味。嘉明分享到,所有的竹编艺术品都是他带着当地的工匠一起完成的,当地的农民对钱和时间没什么概念,大家觉得做这些竹编的东西很有趣,也很乐意参与到其中。

在溪流边的一条石头桥上,嘉明团队在石头桥的两边添了两排竹子,围成一个三角形,人走过的时候,阳光透过竹子影影幢幢地打在人身上,也有了一些艺术氛围。这种在当地人已经探索出来的某种生活设施上添砖加瓦的举动也让艺术具有更多实用性意义。

艺术季在第二天晚上的抓稻花鱼比赛中落下帷幕,稻花鱼比赛是民众参与度最高的一个活动,稻田中犁出的沟壑中放入鱼,大家在泥水中摸鱼,天色已晚,观众席上的人也举起手机灯为抓鱼者照明、助兴。

新闻推荐

胃肠病为何总与 秋天有“不解之缘”?

秋高气爽,这个季节景色虽好,也是门诊接诊胃肠病患者的高发期。为何胃肠病与秋天总有“不解之缘”?原因之一是原有胃肠病易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