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许子东:鲁迅是一座山,张爱玲是一条河

齐鲁晚报 2018-08-18 01:52 大字

▲许子东、陈子善在活动现场《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许子东著上海三联书店“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用这句话概括鲁迅的伟大以及张爱玲的特别。8月16日下午,许子东在上海书展介绍新书《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走进群星闪耀的现代文学史。

本报记者吉祥

>>“娱乐至死”时代的文学课

许子东讲座的地点位于上海市作家协会旁的作家书店,与他对谈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记得,讲座所在的大堂原先是作协的办公场所。“文革”时,陈子善来上海作协,结果在挂满大字报的大堂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站在凳子上挂批判巴金的大字报,等到那人转身时,陈子善吃了一惊,原来挂批判巴金大字报的正是巴金自己——当时的巴金已经不是上海文艺界的领军人物,而成了被痛批的“黑老K”。“从门口进来的地方原来有个厕所,当时就是巴金负责打扫的,后来被拆了。”许子东补充。

如今讲起这段历史,台下听讲座的年轻读者都有点陌生,而台上的陈子善和许子东则不免唏嘘。

除了学者,许子东更为大众熟知的身份是原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嘉宾,大众传媒为许子东博得了足够的知名度,也为他日后尝试将课程搬到网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两年前,许子东为岭南大学本科生开设中国现代文学课,并受邀在新媒体平台直播,《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一书便是根据其讲课内容编辑整理而成。一堂堂现代文学课,涵盖了“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

因为是网络直播,许子东讲课的受众除了选修这门课的一百多名学生,还有网上同步收看的观众。他在书中说,在这个大众化的“小时代”里,严肃节目的点击量是非常边缘、非常有限的。不过,从最后反馈的结果看,即便是有一众网红和流量明星霸占了手机屏幕,许子东的网络课程依然从文化时间的争夺里分出了一杯羹,他的课程点击量超百万,新书北京首发式的单次直播观众数更是达到了180万。

>>重读鲁迅,细读张爱玲

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人,大部分都会研究鲁迅,许子东在讲座中聚焦了他重读鲁迅的体会。在《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一书中,他不讳言对鲁迅的喜爱,“甚至超过我有专书研究的郁达夫和张爱玲”。

“庙里的神像,每个时期都会被人涂上新的油彩。”许子东说,鲁迅在世时和文坛的大部分人都吵架,被他骂的人多过被他称赞的,但在他去世后,他成了大家都纪念的民族魂。随后,鲁迅更是逐步被请上神坛,成了一个“永远正确”的化身,在每一个时代都可以被很多人所用。许子东解释,其实鲁迅对此早有预言:“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成傀儡了。”

鲁迅的一个为人所知的论述是“奴隶”,他在批评中国的民族性时说,国人在过去几千年里习惯了在不合理的统治下幸福生活,就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许子东在分析鲁迅《阿Q正传》里说的精神胜利法时,也列举了鲁迅自己的一次“奴隶”体验:有一次,北洋政府突然宣布一种纸币作废,老百姓在懊丧中度过两天后,银行又宣布纸币可以兑换银元,两块换一块。人们纷纷赶去银行,鲁迅也去了,虽然损失了不少,但他还是捧着一堆银元幸福地离开了。这让鲁迅发出了以下的感慨:“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许子东说,鲁迅正是先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阿Q,才看到了人们心中的阿Q。

反观自我,许子东发现自己身上也有很多阿Q的影子:文章送到编辑部,被告知不能出,失落而归,过了几天,编辑部打来电话说,删改一些,还能问世。“我当时心中大喜,而在喜悦当中我也产生了鲁迅这种想法。”在许子东看来,贯穿鲁迅一生的大问题是“奴才”和“奴隶”的区别,他引述鲁迅的话说:“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许子东用专门的章节向学生解读《阿Q正传》。他说,这篇小说的妙处在于写出了革命当中的阿Q处于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阿Q造反,胆子很大,进城抢了东西后,很神气地回到村里,成了赵家人口中的“老Q”。另一方面,后来阿Q被抓,前面来了一个人,很高大,好像很有威严的样子,阿Q就不自觉地扑通跪了下去,奴性十足。许子东观察到,无论是在后来的荒诞年代,还是在今天的网络上,还能经常看到阿Q这样的存在。

提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人们习惯说:鲁、郭、茅、巴、老、曹,后来又陆续加上了沈从文、钱锺书等人,唯独张爱玲成了学者黄子平口中“‘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在陈子善看来,现代文学既不能缺少鲁迅,也不能缺少张爱玲,“没有张爱玲会很无聊”。

许子东也认为,张爱玲的存在对忧国忧民、启蒙批判的“五四”新文学构成了某种反驳与挑战。她笔下的爱情都很自私、悲观、不崇高,唯一的一次例外出现在了《赤地之恋》里,而这恰恰是她写得最差的一部作品,“幸亏有晚年的《小团圆》,使我们看到,张爱玲不是一个拐弯的作家,她是一个绕了一个弯,又回来的作家”。

新闻推荐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铁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已投案自首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8月17日消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铁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已投案自首,目前正接受中央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