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吃苦教育”不能仰仗几天的农村体验

新安晚报 2018-08-16 10:22 大字

农民家里怎么烧饭?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那里的生活条件真的很苦吗?对于城里的孩子而言,农村的生活非常陌生。今年暑假,不少南京的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到农村“吃苦”,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家长普遍反映,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让孩子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8月15日《南京日报》)

希望孩子们吃点苦,家长们的用心值得点赞。而选择送孩子到农村“吃苦”自然也是方式之一,因为与城里的生活条件相比,还有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活条件很艰苦,为了基本的生存,要克服很多困难,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孩子到农村生活,首先要适应环境从优越到相对恶劣的较大“温差”,其次是有机会参与到一些比较具体的劳动中,如生火做饭、抓鱼择菜等等。的确,这对孩子是一种锻炼,有助于磨练孩子的意志,同时,让孩子看到农村同龄孩子的生活,内心有所感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不过,也要理性地看到单纯几天的农村生活,对于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作用其实比较有限。首先,品质养成需要较长的周期,不是几天可以速成的。其次,这种“代入式”的“吃苦”,与真正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特别是初来乍到,孩子们免不了有新鲜感、新奇感,一些从未见过、干过的事情,尝试起来显得兴奋而快乐,很难说就是以苦为乐。可见,“吃苦到农村”,浅尝辄止,更多还是体验的意义,了解和见识农村环境的艰苦和生活的不易。

此外,一提吃苦便想到农村,不免失之偏颇。不可否认条件艰苦可以锻炼人,但是如果仅仅考虑到环境对人吃苦耐劳品质养成的作用,恐怕也过于片面和机械。吃苦耐劳更多反映在意志层面,如具有独立的意识,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大人;热爱劳动,通过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有坚韧的意志,对身心方面的压力有较强的耐受性等等。这些品质无论什么环境都需要,事实上无论什么环境下也都能培养,比如家境富裕的孩子,少一些保姆式接送,多一些独自乘坐公交上学,就是现实的吃苦教育;又如在体育锻炼中,让孩子多一点强度与坚持,也是现实的吃苦教育。而事实上,在有选择条件下的吃苦,比去农村被动吃苦更有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过于迷恋“吃苦到农村”,很难摆脱把孩子吃苦教育仪式化的嫌疑。

什么是孩子吃苦教育的正确姿势,的确有待探讨,但简单将吃苦教育等同于艰苦环境的体验,还是很肤浅。想让孩子能吃苦,恐怕应从减少他们依赖性切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不因条件优越而溺爱包办,引导孩子自主自立,培养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确立获得须付出的观念等等,经过生活化的持久历练,吃苦精神才可能水到渠成。□木须虫

新闻推荐

郭敬明有情况?被偶遇和一女子同游香港看电影亲密无间

郭敬明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炮而红,当年和韩寒组成“黑白双煞”震惊文坛,虽然他们都偏于商业性质,但其实文笔都还可以,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