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暴制暴”背后是无处纾解的积怨
■本报评论员 刘晓钧
很多时候,不是人们的脾气有多暴躁,多么崇尚暴力,而是大家对类似的现象见得多了,忍得久了,就集聚了一种想要发泄的冲动,施暴者如此,支持者也是如此。
据媒体报道,河北沧州的张女士因将车停在行车道上“两个晚上一个白天”,且没有留挪车电话,她的车被人用碳素笔写了多句“车停得真好”,轮胎也被放了气。张女士很气愤,于是报了警。
这条新闻被各大媒体的官方微博转发,网友留言无数,一点也不意外的是,尽管在别人车上写字,给轮胎放气是故意损害他人财物的违法行为,但是网友评论却几乎全部认为“写得好”“干得漂亮”。
“以暴制暴”得到舆论强烈支持,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时候,不是人们的脾气有多暴躁,多么崇尚暴力,而是大家对类似的现象见得多了,忍得久了,就集聚了一种想要发泄的冲动,施暴者如此,支持者也是如此。
我们都希望自己身处文明社会和法治社会中,通常情况下,不会提倡用暴力解决问题,也正是这样,大多数人在因他人的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规违法行为而导致自身利益受损时,选择了沉默和忍让,而少数敢于直言劝告的,也未必能够看到预期的效果。
对不文明和不道德的忍让,总归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里的忍让不仅仅是个人的隐忍,也是执法和管理的缺位——而代价之一是让少数没有公德和文明意识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丑态,从而更加放纵了这种行为;其二,是导致了选择沉默的多数人内心感到委屈憋闷,如此日积月累,那些累积的怨气,势必在某一时刻,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对于以暴制暴,叫好的网友们一定是心有怨怼的,人们见多了在公共场所侵害别人利益的人,所以当看到无德者终于受到惩罚,且不管这惩罚是否名正言顺,但也有种“终于出了一口气”的快感,恐怕划别人车的人也是在过去经历了无数次忍让之后选择了让情绪宣泄。
还记得,开车随意变道别车的女司机被暴打时,人们叫好;在电影院看电影不停地制造噪音被打时,人们叫好;主人被自己养的烈性犬咬伤时,也有人叫好;甚至打工者因逃票被老虎咬死,人们依然叫好……在公开的网络舆论中,从来不乏情绪的宣泄,这些点赞叫好声,听起来是那么刺耳,似乎与建设文明社会和法治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然而倘若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我们当然反对所有的违法、违规或者失德的行为最终都要接受暴力的惩罚,但从事物发展的规律看,以上这些人所遭受的暴力,又摆脱不了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
怨气无处纾解,选择以暴制暴,很多时候也源于我们的社会管理和执法环节出了问题。比如,女司机已经违规停车了两个晚上一个白天,影响了那么多人出入,但无论是停车场的管理者还是交警都没有对这辆违规车采取任何措施,任由它阻塞着道路。这也让我想起,当初重庆因随意变道而被打的女司机,事前也曾有多次类似的违规行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当初因在电影院不停讲话而被打的学生,也是得到了影院管理者的一再纵容;对于违规翻墙进虎园的行为,不仅缺乏制度性处罚,反而有法律界人士因为违规者死亡建议动物园对其给予赔偿……执法者、管理者和专业人士的每一次有悖常理的做法,都是对民间行为的不良引导,同时也会滋生不良社会情绪,导致以暴制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锐随着高考提前批、本科批志愿填报工作的结束,许多考生已陆续收到各自心仪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准大学生们开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