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主旋律新表达 《最美的青春》热播

成都日报 2018-08-11 02:16 大字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为了恢复百年前的松林云涛、高岭美景,三代塞罕坝人历经50余载的艰苦造林事业,最终造出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铸成“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讲述的正是这段往事,该剧紧扣塞罕坝造林人的奋斗史,用现代视角书写绿色奇迹,呈现了主旋律题材的新表达:人物设计有血有肉,节奏明快紧凑,台词生动不“注水”。这样的尝试获得观众认可,该剧第一周实时收视率破1%,第二周破2%,《人民日报》点赞该剧“用青春热血打造绿色传奇”。

人物

观众第一眼没看到英雄形象

这两年来,塞罕坝的故事已作为典型事迹广为流传,就在去年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河北承德塞罕坝林场作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被授予“地球卫士奖”。在创作过程中,总编剧郭靖宇、杨勇多次与塞罕坝“林一代”交流,了解当时造林的情况,反复润色剧本。郭靖宇是土生土长的承德人,他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剧中“林一代”对塞罕坝爱的告白,该剧从上世纪60年代初讲起,以冯程(刘智扬 饰)、覃雪梅(何雨 饰)为代表的来自全国18个省市林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为骨干的369人组成开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在塞罕坝植树造林。

尽管该剧刻画的是青年模范,但剧中没有把人物脸谱化、扁平化,而是展现了他们有血有肉的一面。冯程初到塞罕坝,还是个倔强执拗、有故土情怀的大学生,他最初的动机并非为了植树造林,只是出于私人感情。导演巨兴茂说:“我们不希望观众第一眼就看到一个异于常人的英雄形象,而是看到一个更接近普通人的主角。冯程从一开始对林场的一无所知到逐渐认识到造林事业的重要,最后成为当地植树造林的技术骨干,这个转变过程是人物的成长转变,也相对‘柔软\’地展示了我们的主题。”在巨兴茂看来,即便是讴歌塞罕坝精神,但如何“让主旋律作品变得好看,也是创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叙事

看起来像一部强情节故事片

“该剧讲述的故事跨度半个世纪,要让演员觉得和故事里的人物没有距离感,才能让观众接受这个人物的真实性。”在巨兴茂看来,主旋律作品一定要拉近跟观众的距离,剧中除突出男主角外,更多的是在塑造人物群像,在主要人物之外,该剧对其他角色的刻画也十分触动人心:严寒积雪粮食供给不足,老刘头背着物资冲在最前面,生命永远静止在那年冬天;冯程在荒漠中的第一个伙伴——忠犬“星期六”,与冯程相依为命,却在树苗初长成时离开……

为演绎好剧中冯程的心路变化,刘智扬下足了功夫,开拍前,他深入了解种树育苗的知识、学习手风琴演奏技巧,将自己置于冯程所处的环境中,使得倔小子到领头羊的成长变化自然生动,而“冯老师今天种活树了吗”也成为观众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刘智扬坦言:“当我们真的置身在塞罕坝荒漠时期的环境下时,才真切感受到树木对这片土地的重要性,越是体会过那种生存的艰辛,就越懂得老一代造林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动容,能饰演冯程这个角色并与之一同成长,我感到很荣幸。”

巨兴茂还透露,他在拍摄前看过《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对新时代的观众,如何调整拍摄策略,使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观看习惯,是始终需要解决的课题。《最美的青春》中,主配角的台词几乎没有“注水”,剧情进展和叙事密度远高于很多国产剧,而一众中老戏骨的出色表演,让观众感慨“看起来像一部强情节的故事片”。

实拍

剧组在严苛环境中拍摄一个月

如今的塞罕坝已是旅游胜地,为还原上世纪60年代塞罕坝高原荒漠场景,剧组只能往北走,在内蒙古选择一些高原荒漠的景。巨兴茂透露,这些景观其实完全可通过绿幕技术实现,但大家认为,只有真听真看真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和拍摄出当年造林人的艰苦卓绝。

“从演员的状态来说,如果你在摄影棚里演,大家暖暖和和的,吹吹风,电脑再画点雪就可以了,但从切身体验来讲,你并不能感受到当时的‘白毛风\’有多冷,沙有多大,凛冽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当时种树多么艰难,你说出来的每句台词、流露出来的每个表情,可能就没那么真实。”为了力求真实,剧组在162天内跨越秋、冬、春三季,深入北京、天津、杭州、承德御道口等八地取景,真正面对严寒、风沙和暴雪。

“克什克腾旗的雪特别大,特别厚,我们早上五六点就出发,气温零下37℃到零下40℃,几乎天天如此。”巨兴茂透露,当时摄影师的手只要碰到铁就会粘上,有两三个人严重冻伤,剧组里的化妆师一度以为自己的手被彻底冻掉了而大哭不止。风起之时,沙漠中黄沙漫天,从现场回到驻地都可以从身上倒出二斤沙子,大家每次都互相安慰,“几十年前在塞罕坝种树的先驱们就是这样的经历,这叫真实的体验生活。”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带给观众更饱满、更真实的观剧体验。

剧组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中坚持拍摄了一个月,直到完成所有拍摄任务。每个人都觉得特别辛苦,但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能真正理解塞罕坝精神。“虽然我们拍完了这部戏,但我们可能只经历了塞罕坝人经历的十分之一,或者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在这种环境里拍摄大半年就已经很困难了,可想而知塞罕坝三代人风雨无阻地坚持下来,需要何等强大的意志。”巨兴茂感慨。本报记者 陈蕙茹

新闻推荐

核查组认定武汉生物公司效价不合格百白破疫苗系未按生产规程操作 地方监管不到位 处罚偏轻

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药监局会同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组成核查组8月1日赴湖北,对2017年发现的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