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苏菲的世界》:风林道上的答案 李安棣

淮南日报 2018-08-10 11:30 大字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这两个看似极易的问题支撑起《苏菲的世界》的开篇,一直贯穿至结尾。这两个问题张嘴就可以说出答案,但是似乎又没有正中下怀之感。

书中没有什么奇异历险,没有什么生死离别,仅仅是一个个日常的场景,搭配上那一两个疑问,营造的气氛是那么的轻松却又奇妙。其实自然的哲学就在这日常之中,读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进入了那哲学的氛围里。

我们平静地看着苏菲在铅字间对那两个问题层层探索,最终她发现,自己居然是席德的父亲为了让女儿了解哲学而创造出来的人物。而她的世界,也是虚构出来的。

我们都在寻觅着什么,我们都可以是苏菲。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也是“苏菲的世界”?在苏菲看来,一切一切不过是席德读到的故事,而在我们看来,席德和她的父亲又是书上的铅字黑影。那么,我们是否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走着某个“剧本”安排好的路呢?我们又是否在生命的某种秩序之中呢?

恰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山之外,万山层叠。最终,问题也没有答案。

人降临于世、与世长辞,只是物质换了一种存在的状态,这对于宇宙这个整体来说,什么都没有发生,也无所谓意义。人类的意义,是人类的社会性赋予的。因为社会的存在,才有了高低贵贱的对比,因此个体的生命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意识。试想,如果天地之间只有一个人类存在,那么他不会意识到自己活着,因为没有死亡的演示;他也没有目的,因为没有多个个体之间的比较价值。我们现在个体所得意的、喜爱的、憎恶的,对于永恒的时间、无限的宇宙,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这么说来,诸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已是徒劳无用。

但是,人们可以忽略这两个问题吗?人们可以停止发问吗?

至少,苏菲是不同意的。她最后出现在了现实的世界中,并且和席德见了面。这其实是苏菲的抗争,也是作者的选择。

这正是人类一直以来的选择。哲学,是自然的道理,便是人类见之于自然的产物,是非自然的东西。那些从古代先贤一直延续下来的感慨与询问,正是一种抗争,为了证明自己的精神实在存在过。

人是无法脱离社会性的。我一直认为海子的自杀不能与别人等同。他是爱着自然与世界的,但是这形而上的追求与社会性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他选择了脱离。脱离的方式就是结束自己社会性的载体——那便是死亡。但是脱离的同时,海子已经不再是人类。

人只要活着,就要向自己的命运抗争,为了自己的存在去发问。去询问吧,只要问题还存在,那么一切就有了人类的意义。

是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从今以后十年、二十年、六十年乃至无数年,都会这么继续下去,这便是人类,这便是问题的答案。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答案在风林道上,倒映着我们孩提时的小脸,垫起整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著 作家出版社

新闻推荐

打击“黑车”应与规范出租车同步

储勇近期,城区正在开展打击“黑车”“非法网约车”等非法营运车辆专项整治行动。相信听闻这一消息,最高兴的莫过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