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可喜变化在身边 时光流转,几代人的大学记忆

陕西日报 2018-08-07 09:00 大字

陕西科技大学2018届部分毕业生在校图书馆前合影留念。本报记者杜朋举摄

 本报记者 秦峰 实习生 刘茗溪

大学是青年追寻梦想的摇篮、独立生活的起点。在这里,青年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成长,走向未来。大学时光,成为很多人珍藏的宝贵回忆。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41年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大高校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今年6月26日,陕西科技大学迎来60周年校庆。不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入学的老校友,还是正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毕业生,都纷纷赶回母校,共同见证母校这些年的发展。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会,我们感受到大学的变化,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从“4毛钱一份的红烧肉”到8个食堂

“上大学时我最爱吃的就是学校食堂的红烧肉,那可是最贵的一道菜,当时卖4毛钱一份,我们都舍不得买,隔很久才会吃一次。这次回来,发现学校已经有8个食堂了。”回忆起大学时光,1978届机械专业毕业生方成林说。

在那个行李箱尚不普及的年代,不少学生都是带着“彩色网兜三件套”步入大学校园,包括印有“红双喜”的搪瓷盆、粗布牡丹花纹样的大床单、搪瓷茶缸。那时候,每名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不过10多元钱,饭票、菜票都是2分、5分的,2毛钱一包的雪花膏都是要省着用的高档品。

“我常来学校二餐厅吃杭帮菜。我是南方人,入学前特别担心来北方吃不惯,但学校食堂的卤鸭腿打消了我的顾虑,一餐下来也就10元左右。”正在就餐的轻工学院大一学生王嘉瑶向记者介绍。

几十年过去了,在食堂几毛钱打一份菜,是当代大学生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食堂越建越多,各个窗口的菜品也越来越丰富。大学生处在北地也能吃到南国美食,思念家乡时也能尝到“妈妈的味道”。

上大学的行李越带越多,大到笔记本电脑、相机,小到外婆自制的牛肉酱,行李箱里装满了家人的殷殷嘱托与依依不舍。2018届毕业生罗雨欣说:“比起以前,我们现在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不再有吃不饱饭的困扰,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扛起属于青年大学生的担当与责任。”

 从“在大食堂里跳交谊舞”到多彩的社团活动

30多年前,各类电子产品还没有“侵占”人们的生活,那时候的娱乐方式虽然不多,却依然让人感到快乐。

1991届机电专业毕业生康君回忆说:“那时候特别盼望周日,因为每到那时候我们就能一起在大食堂里跳交谊舞,这可是每个人都要参加的。”他身旁的一位老同学也笑着说:“是啊,那时候校园不大,不管是一个班级还是整个年级,同学之间来往很多,感情也很好。”

现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另一种让大家增进互动与交流的方式。“我在学校的官方新媒体中心待了3年,在这里经历的一切帮助我更快地成长。”提起这段时光,作为陕西科技大学官方新媒体中心设计摄影部部长的2015级学生赵铭彬说,“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很害羞,在学校里认识的人也很少。慢慢地我开始跟学长们一起外出拍照,他们教会了我很多摄影技巧,也教会我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在这里的经历,为我的大学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大学里的社团文化非常丰富,不仅社团种类越来越多,社团内涵与精神也更有深度和广度。大学生们可以在课业之余,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做喜欢的事,既能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又能收获意气相投的朋友。曾在陕西科技大学书法协会担任副会长的范晨冰对此深有感触,“现在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大学生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等,而大学社团正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

从“一届30多个学生”到有9个专业的学院

“我们是学校建校以来的第4届学生,那时全校只有30多个学生,被我们称为‘三剑客\’的老师们现在已经成了设计与艺术学院的‘掌门人\’。”参观完设计与艺术学院动画专业作品展的1994届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曹晓红感慨地说,过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少而精”,大多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校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响应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完善校园设施。

曾经一个学院只有一两个专业的日子离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远,各大高校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为广大学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学校专业设置越来越丰富,各行各业均有涉及,满足学生们多元的发展需求。

正在参观动画专业作品展的2016级食品学院学生魏盈,对作品展上的动画短片赞叹不已:“我从小就一直学画画,梦想过当个设计师,但是因为一些原因还是没有走艺术这条路,只能把画画当业余爱好。我们学校有服装设计专业,我会经常去旁听专业课。”

在理工科学校也可以感受到人文气息,学机械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校园里旁听新闻传播类课程,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辅修金融专业……

大学,真正成为青年人“开眼看世界”的地方。

从“尘土飞扬”到绿树成荫满目苍翠

经历过学校第二次搬迁的2008届造纸专业毕业生李阳回忆说:“刚搬到新校区的时候,学校里的路还没有完全修好。一刮风,满校园尘土飞扬。这次趁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回来看看,发现校园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现在的环境真是好啊!”

10多年前,男同学想约心仪的女同学在周末见面,只能在学校放映厅看一场电影,为此还得在去水房打水的时候留心水房门口张贴的电影放映公告。那时候的电影尚没有现在的“杜比音效”“震撼双屏”,放映厅里还不时有卖瓜子等零食的大妈来回穿梭。放映中途还会因为要换带子而暂停,不能连续观看。如今,校园环境越来越好,泛着粼粼波光的小湖、开出朵朵荷花的小池塘、随风轻摆的柳条下、青苔斑驳的石桥上,都是男女同学“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的好去处。

“一到夏天,夜里就热得人睡不着啊。”得知现在的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不少老校友纷纷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赶上好时代了!”过去,一间宿舍至少住8个人,但只有一台小风扇吱吱呀呀地在头顶转,学生们经常热得睡不好觉。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高校在提升科研实力的同时,也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装空调、修澡堂、建天桥……这些惠及学生的举措被陆续实施,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时代变迁,变化的是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日渐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变的是青年人所拥有的拼搏精神和青春力量、力求为中国梦添砖加瓦的奋斗初心。

新闻推荐

“小两口”遭漏单 蜜月旅行泡了汤

新婚夫妇蔡女士和邱先生在去哪儿网预定了迪拜蜜月之旅,然而直到出发当晚到了机场才被告知旅行者名单上查无此二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