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伍子胥之死

大众日报 2018-08-03 00:00 大字

读史札记□宋玉山

伍子胥,春秋末期著名人物。他帮助吴王阖闾建立大功,后因屡进忠言,惹怒夫差,被逼自杀。人们对伍子胥寄予深切的同情,他的事迹被编为戏剧电影广泛传播。吴王夫差,总体看并非昏聩之主,也很少滥杀无辜,对有杀父之仇的勾践,他都能够宽恕,为什么非要杀害忠良伍子胥呢?据《史记》记载,伍子胥被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伍子胥性情刚烈。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的老师。楚平王夺了太子的未婚妻,怕太子怨恨就要杀他,因而祸及伍奢。楚平王知道伍奢的两个儿子贤能,想召来一起杀掉,以绝后患。伍奢说:“大儿子宽厚仁慈,一定会来;子胥为人桀骜不驯,决不肯来。”知子莫若父。果然,大儿子应召前来,与父亲一同被杀,伍子胥则含恨逃往吴国。他要留下性命,为父兄报仇。十六年以后,伍子胥带兵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都城,挖开楚平王坟墓,拖出尸体,一口气打了三百鞭,才出了胸中恶气。后来,伍子胥被逼自杀之前,满腔愤恨,嘱咐道:“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军进城。”从以上记载来看,伍子胥的性格嫉恶如仇、刚强暴烈。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为人圆滑,固然不好,但过于刚烈,也无益处。这样的性格,是很难与国君搞好关系的。

其次,伍子胥固执谏言惹怒吴王。从《史记》记载看,伍子胥向吴王大的谏言有三次。第一次,是吴国打败越国以后,勾践求和。伍子胥进谏说:“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大王若不一举歼灭了他,今后一定会后悔的。”吴王不听,不仅与越国议和,还把勾践放虎归山。第二次,是吴王征讨齐国。伍子胥再次进谏道:“越国才是心腹大患,大王却要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吴王仍然不听,结果伐齐成功。从此,吴王很少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第三次,是吴王听了子贡游说,要援鲁攻齐。伍子胥又谏言道:“大王如果相信那些虚饰狡诈之词,吴国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吴王有些烦恼,就派伍子胥出使齐国,把他支走了。当时,吴王正想与齐国开战,却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岂不是想借刀杀人吗?伍子胥多次进谏,虽然出于忠心,但不注意方式,语气不平和,说得难听,不是“后悔”,就是“荒谬”,或者是“灭亡”,这肯定是会惹恼吴王的。

第三,吴王夫差刚愎自用、猜忌子胥。夫差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父亲被越国杀害后,每次上朝,都让众臣高喊:“夫差,不要忘记杀父之仇。”他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越国。后来,又战胜楚国、齐国,称霸中原。越是有功绩的君主,越是自以为是,喜欢听奉承话,而且猜忌功臣。伍子胥是他父亲一辈的老臣,屡建大功。俗话说“功高震主”,历史上因功被杀的事例很多。有些人,老老实实还难逃灾祸,何况伍子胥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直谏呢。夫差的猜忌和刚愎自用,是伍子胥被杀的主要原因。

第四,伯嚭挑拨离间、屡进谗言。伯嚭与伍子胥有着相同的经历。他爷爷伯州犁是楚国大臣,被楚王杀害。伯嚭也是含恨逃往吴国。起初,他和伍子胥同病相怜,关系不错。后来,伯嚭接受越国贿赂,经常为越国美言,惹怒了伍子胥,两人关系越来越差。伯嚭多次进谗言,说:“子胥为人强硬凶恶,猜忌狠毒,没有情义。置父兄死活于不顾,鞭打楚王尸体以泄愤,不是善良之辈。”伯嚭为人圆滑,深得夫差信任,被提拔为太宰。他的谗言对夫差影响很大。后来,伯嚭进一步诬陷说:“伍子胥屡次谏言,大王不听,已有怨恨情绪。伍子胥自恃功高,十分强势,又有谋略,很容易引发祸端。大王不可不防。”夫差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可见,夫差对伍子胥已经动了杀心。伯嚭的谗言和诬陷,是伍子胥被杀的重要原因。

第五,伍子胥留下把柄。伍子胥见吴王不听谏言,很是失望,便假装有病,不随吴王出征,吴王很不高兴。后来,伍子胥见吴国情况危险,就把儿子送到齐国,托付给齐国大臣鲍牧。伯嚭早就暗中注意伍子胥的举动,探查到此事后,马上报告吴王,说:“子胥身为吴国大臣,却与敌国大臣串通一气,还把儿子送往敌国,明显是不忠。”夫差终于抓到伍子胥的把柄,找到了借口。于是,夫差派人送去宝剑,逼着伍子胥自杀了。越国灭亡吴国以后,夫差后悔万分,说死后无脸去见伍子胥。夫差也落了个自杀身亡的下场。

伍子胥被杀,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吴国的悲剧。

新闻推荐

丈夫病危,妻子微笑暴露骇人秘密杭州两名女医生从中识破投毒杀夫案;犯罪嫌疑人现已被批捕

杭州浙医二院肾内科两名从医近20年的医生——胡颖和王剑青不久前有了一次此生从未有过的经历:第一次识破了一起投毒杀人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