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对科技领域人才计划进行优化整合,一个人只能获得一项相同层次的人才计划支持;不得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国务院日前发文,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切实精简人才

安徽日报 2018-07-31 10:26 大字

刘振

人才“帽子”满天飞,近些年颇为人诟病。

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有一定影响的人才计划近百个,应该说,其中不少发挥了鼓励创新、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但正如货币发行多了,会导致通货膨胀,人才评选搞得多了,也会导致“帽子”贬值。人才计划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主管部门各异、评选层级不同,范围严重重叠。仅以命名而言,你有“长江”、我有“黄河”,你有“泰山”、我有“昆仑”,你有“三秦”、我有“楚天”,你有“攀登”、我有“飞天”,可谓“江河冠名、群山并立”,以至有人戏言“‘帽子\’太多,大好河山不够用了”。

“帽子”过多过乱,背离了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负面效应凸显。比如扰乱正常的学术生态,导致学风浮躁。每顶“帽子”都与科技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从而引发“抢帽子”。有些青年学者因此偏离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不做重要的,只做短平快的;不做原创的,只做跟风的,结果是离论文近了,离实绩远了;离“帽子”近了,离贡献远了。还有人水平不够又想要头衔,就另辟蹊径找关系、拼导师,谁“运作”能力强谁就能抢到“帽子”,助长了投机钻营的恶习。

有些人才评选本身就存在标准不科学、评选不公平、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按说,“帽子”有戴有脱应是常态,当前各类人才计划却入口打开、出口紧闭。很多人才头衔往往一戴终身,导致有些人评选前奋发向上、评选后不再作为。“一帽终身”也造成科学界的“三六九等”,不利于正常科研的开展。 “帽子”光环遮蔽真才实学,很大程度上颠倒了名实关系,却让一些人才及单位身陷其中,把方向搞偏了,把资金浪费了,把风气搞坏了。

经济要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人才计划也一样。从认识上说,各种人才计划应该回归本位,这个“本位”,就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科学研究的规律。人才成长最重要的是心无旁骛、长期积累,最关键的是淡泊名利、专注学术;科学研究更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不仅有周期性,还需要相对自由的环境。重视科研创新,给予优秀人才足够的物质激励,当然是好事,但倘以为多几顶“帽子”就能创造良好环境,多点“强刺激”就能推进创新提速,恐怕适得其反。因此,实施人才计划应真正尊重、遵循这些规律,摈弃“突击”思维,着重为科研人员创造宁静、干净的科研环境,提供稳定、良好的科研条件,静心科研。

摘掉一批“帽子”,让心静下来。如果每个部门都搞人才计划,自然避免不了各行其是、资源浪费。应完善顶层设计,合理统筹各类人才计划,该取消的取消、该整合的整合,做好减量,提升质量。加强人才计划管理,完善评选机制,避免一人多冠;完善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评估不达标者应予摘帽。头衔少了,外在诱惑少了,青年人才不必削尖脑袋“抢帽子”,才能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花到真正的研究上。

切断“帽子”背后的利益链,让学风实起来。“帽子”含金量高,是人们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切断人才称号背后的利益链,才能从源头上引导科研人才不再“抢帽子”。应把人才称号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荣誉,不附带任何经济或行政权益。为学科设置、科研经费、个人升迁等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其与人才称号脱钩,淡化以“帽子”定薪酬,扭转因“抢帽子”而带偏的工作方向和态度,形成健康的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

正确对待“帽子”,让追求更纯粹。改变“帽子”满天飞的乱象,营造清朗的学术生态,既需要相关部门正本清源、求真务实,也需要科研人才淡泊虚名、潜心科研。毕竟,真理的发现,科研的突破,首先需要的是一颗宁静淡泊的心。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关部门和人才自身要正确处理人才与“帽子”的关系,切不可本末倒置,错过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让“帽子”发挥出正确的引导作用,才能真正聚拢资金、聚集人才、聚合力量,扎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新闻推荐

中央扫黑督导组通报透露什么信息?中央扫黑督导组通报了谁?

中央扫黑督导组首次通报透露了这些信息距离在中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一督导组进驻河北24天后,今天中午,河北首批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