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法官要学会巧断奇案

咸阳日报 2018-07-20 08:40 大字

姚平

近日,笔者在街道路旁树下小憩,与曾在某县一同工作数年的一法官朋友邂逅。由于暌隔多年,加之过往关系不错,重逢自然免不了要坐下来闲聊一番。当聊到工作时,他唉声叹气道:“现在,基层情况很复杂,我们这些小法官真不好做!”

“何故?”我问。

他说:“一般案子,我们驾轻就熟,从不怕它。怕的就是那些‘恶人先告状\’或‘贼喊捉贼\’的奇案。”

“你说的奇案,是不是你们常说的反诬案?”我问。

他说:“是啊!这类案子愈来愈多,且大都是既无人证、又无物证的‘双无案\’,审起来棘手不说,还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没办法,与其徒劳无功,不如索性恝置,只能这样。”

“审案重证据,任何时候都没有错。问题是,有些嫌犯之所以敢反诬,就是因为他们很狡猾,选择作案的时间、地点、手段往往比较特殊,作案现场,既无人证,又无物证。此类案件,遹常规审,自然审而无果、劳而无功。倘若打破常规巧审,定有收获。”我闻后不以为然道。

“巧审?”他说:“你说得未免太轻松了。依法审理都审不出名堂,巧审就更审不出眉眼了。”

“说服不了你不要紧。走,我买单请你小酌。”说罢,我带他来到附近一家小饭馆,边饮边聊,甚为痛快。

此间,我“班门弄斧”给他讲了两个案例:一个是王继审偷瓜。据史载,明宪宗成化年间,担任监察御史的王继,因公来到太原。恰好太原发生一个案子:太原城外一恶少看瓜,一少妇抱着小孩路过,恶少顿起歹念,上前企图调戏,遭到少妇痛骂。此恶少无计可施,便反咬一口说,此少妇偷了他两个西瓜。王继审理此案,经仔细推理分析,成竹在胸。他给少妇示意,将小孩作为赔偿断给恶少,并令其抱小孩和两个西瓜回家。恶少以为反诬得逞,甚为高兴。可是他一手抱着小孩另一手却拣不起两个西瓜。就在此时,王继严斥道:“大胆刁民,你一个强壮男子都不能一手抱小孩一手拣两个西瓜,一个瘦弱女子怎么能呢?”恶少张口结舌,只好承认是蓄意反诬。

另一个是包公审偷鹅。据传说,有一天。包公刚击鼓升堂,忽然闯进一个城里人,一手提着一只鹅,一手拉着一农夫,嘴里连喊冤枉。包公侧耳谛听,弄明这个城里人控告农夫偷了他的鹅。农夫不但不承认,还说这鹅原本是他的。包公略加思忖后,令衙役在地上铺一张白纸,把鹅放在纸上,任其自由行走。众人莫名其妙。就在此时,只见鹅在纸上扑啦、扑啦,拉下几堆绿色粪便。深谙城里人一般用糠麸喂鹅、乡里人大都用青草饲养这一常识的包公,看过纸上的绿色粪便,当即将醒木一拍,宣布鹅是农夫的,并断定城里人反诬农夫。此城里人一听,只好跪地认罪求饶。

听罢这两个案例,他茅塞顿开道:“审案,重证据是对的。但审一些奇案,一味依赖证据不行,必须像王继、包公那样,既要认真思考、仔细推理、深入分析,又要具备广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

“是啊!作为法官,既要学会断一般案,又要学会巧断奇案。”说罢,我与他就此道别。(F)(2)

新闻推荐

乡村的精神图谱 ■秦延安

慢时光,牵牛而过作者:宋长征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6月“村庄里没有哲人,也不繁衍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