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治理“舌尖上的谣言”要严惩也要科普

皖江晚报 2018-07-19 12:05 大字

17日下午,作为全国食品安全周重要主题活动之一的“食品安全谣言治理行动”启动,《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同时发布。“报告”显示,微信已经成了食品谣言主要的传播地,而东部沿海城市食品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可以说,“舌尖上的谣言”已经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塑料紫菜”“棉花肉松”“杨梅注胶”等形形色色、严重缺乏常识的食品谣言,在朋友圈、网络上四处传播。这不仅刺激了大众对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让人对食品安全产生了诸多疑虑,而且造成了恶劣影响,直接给相关行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轻则导致产品价格下跌,重则造成产品滞销。

“舌尖上的谣言”在朋友圈泛滥成灾,除了制作、发布、传播“舌尖上的谣言”的违法犯罪成本低之外,直接原因主要是这类谣言击中了当下大众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的心理。因为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时发生,让大众对食品安全的神经变得非常敏感、脆弱。但究其根源,主要是大众严重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对“舌尖上的谣言”缺乏起码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才迷信“舌尖上的谣言”。

治理“舌尖上的谣言”,防止“舌尖上的谣言”给大众造成的恐慌,还朋友圈、互联网一个晴朗的空间,就必须对“舌尖上的谣言”造谣者依法严惩,提高造谣的违法犯罪成本,还要给大众补上食品安全知识科普课,提高大众对谣言的识别能力。

首先,对“舌尖上的谣言”的造谣行为,必须依法严惩,并不断提高造谣者的违法犯罪成本。公安机关必须及时追究“舌尖上的谣言”造谣者的法律责任,该治安处罚的要给予治安处罚,涉嫌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不能轻饶,不能总是辟谣了之。

其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社会组织和相关专家学者,要强化科普,给大众补上科普课。辟谣科普要及时,甚至要抢跑在谣言之前。一旦网络上出现“舌尖上的谣言”之后,权威部门、专家学者就应及时发布相应的辟谣信息,以正视听,互联网平台并根据辟谣内容及时对“舌尖上的谣言”进行封杀。同时,在时令食品上市前夕,监管部门就要对可能出现的“舌尖上的谣言”打好预防针,既对过去曾经出现过的谣言进行辟谣,又要传播一些科学的知识。

□何勇

新闻推荐

本溪一男子取钱被吞卡 搬石头怒砸ATM:想叫醒里面的人

半夜取款,多次输错密码导致银行卡被“吞”,连敲带打也没能把“取款机里的人”喊醒,他搬来块大石头砸坏了显示屏。而正当民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