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我什么都不缺, 还是觉得自己天天“穷”得在吃土

济宁晚报 2018-07-11 12:23 大字

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

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

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

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朋友圈光鲜靓丽,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在精致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艺、拼尽全力。看到这里的,朋友们脑回路大致兵分两路。一种:你你你,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另一种:哈哈哈,这绝不是我,我是真“穷”人口。

表面有吃有喝有玩,实际上很穷

最近有个词火了,那就是“隐形穷”。这个新名词的意思是,表面有吃有喝有玩,实际上很穷。

明明是下个月花呗都快要还不起的人,却经常给人存款六位数以上的错觉。工资到手,一周花完,三周吃土。表面上光鲜亮丽什么都买得起,实际上兜里没有钱。问起缺什么倒也什么都不缺,就是觉得自己穷天天在吃土。而且还要保持最后的骄傲和倔强,绝对不能被人发现。

很能花钱但没有钱花,并不新鲜,与许多年前说的“月光族”、“啃老族”没多大区别。明明消费能力不够,一件3000块的衣服下手稳准狠,外婆知道了一定劈头盖脸来一句:这就是爱慕虚荣!然而,当“隐形”与“穷”结合在一起,它似乎又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文化语义。

“隐形穷”的年轻人抱团取暖

据报道,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穷”出现的四大原因。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55.3%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为1000-2000元,77.8%的大学生称身边透支消费普遍。而关于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原因,63.7%的受访者认为是受超前消费观影响,62%的受访者直言是攀比心虚荣心作祟。

除了超前消费观影响及攀比心虚荣心作祟之外,现代青年的生活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理念。

在中国,有那么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青春活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离开家人只身来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大多独居,花钱从来都不会考虑太多。

再加上近年来,房价水涨船高,买房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工薪阶层来说,几乎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于是他们将挣来的钱一部分拿来交房租,剩下的统统用来享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

于是,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享乐的观念备受推崇,年轻人们纷纷争当“隐形穷”,互相抱团取暖。

越来越多人相信“越会花钱的人,越会挣钱”,但他们却常常忘记了:

花钱和挣钱永远是两码事。

“再穷,iPhone必须买下”的错觉

消费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大头,商业之水无孔不入。一个地铁灯箱广告,向明星展现,也向嚼着煎饼赶地铁的小白领展现,眼界都被抬得差不多高;社交网络搭桥,网红买手助推,更是大大促进消费知识的扩散,好吃好玩好用的。

没错,富起来的中国,从没有拒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要承认,过度的商业化确实在制造“肾可以不要,iPhone必须买下”的消费错觉。

透过一个可能本为调侃而创设的热词,我们看得见消费文化的爆炸式发展、消费预期的代际变化以及背后的心灵曲线。

其实,与这些有着强大消费能力的人群比起来,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钱”“不敢花钱”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隐形穷”。物质社会循循善诱地挤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体验新的消费,但消费能力的真实局限,却让他们既要接受物质的相对匮乏,更承受着体面和尊严的丧失感。或许,他们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新闻推荐

景区讲解不能“戏说”历史 张敬波

“香妃沐浴处”“还珠格格墓地”……一些经不起考证的奇葩野史成为很多导游滔滔不绝的讲解词。在文化旅游特别是“研学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