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妙手“画”春耕 读散文《耕田,开垦丰美的家园》

达州日报 2018-06-29 12:31 大字

[摘要]——读散文《耕田,开垦丰美的家园》

□言农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人祖祖辈辈在农村耕作生存,血脉里流淌着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这些年科技越来越发达,先进机器替代了传统耕作方式,稻谷收割机替代了拌桶,小麦脱粒机替代了人工打麦,耕田机替代了牛……

传统农耕方式渐行渐远,作者农言的散文《耕田,开垦丰美的家园》却以纪实的手法,为我们留下了耕牛耕田的场景。初春时,作者看到了一位老者在田间扶着犁梢,握着缰绳,吆喝着拉犁杖的老牛耕田的情景,触景生情想起了爷爷、父亲赶牛耕田,想起了自己当时看到他们耕田的感受,进而写下这篇乡土气息浓郁、语言朴实亲切的精美散文。这篇美文承载着农民耕作的历史文化,文章观察仔细,描写细腻,画面鲜活,借物抒情,语言优美。

作者着墨珍贵,简洁干练,该省则省。如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引入耕田主题。仅20余字即让我们身临其境:“那个初春,在那条乡间路上看到路旁老者耕田……”而该详细描写的地方,从不吝啬笔墨,如写牛这个动物时,作者就用了百余字:“牛,是农家宝,耕田耙地少不了。其实,一头腱牛心里也知道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只要它稳稳当当地往田间一站,迈开方方正正的步伐,对着天地哞的一声长鸣,许下向土地觐献一生忠诚的诺言,那黑黑的泥土就升腾起鲜活的地气,衍生出丰盈的庄稼。”读来并不觉得啰嗦,反而读出了哲理,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人对牛品质的赞扬。

文章能不能引人入胜,语言表达十分重要。这篇泥土气息浓郁的乡土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形象。“站着的老牛扭头眨了眨深邃的眼睛,朝着我送来一道秋波,那如烟囱似的两个大鼻孔里,喷出炊烟般的两道热气,系着缰绳的黑鼻子上,冒出了点点汗珠。”把牛耕田累得出汗,喘粗气的情形写得很有艺术感染力。“那一块有弧度的铸铁,……能将耕起的土壤一垄一垄翻起身来,并整整齐齐地倒向了另一边,经过与泥土千次万次的接触,使那一张锈迹斑斑的犁铧被打磨得铮亮铮亮的。”被耕过的田块翻新的泥花呈现在面前,那发亮的犁铧像在眼前翻飞闪光。

修辞手法的叠加和反复运用,增强了这篇文章的艺术感,犹如秋天的枫林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把一个在人们眼里很普通的事情,描写得充满诗情画意,读来赏心悦目。“那俯首躬耕的老牛,犄角间不停地扇动着一双灵敏的耳朵,时刻聆听着主人那熟悉的指令声。看得出,岁月的侵蚀使它变得皮粗毛稀了,但它那双高耸厚实的肩胛上架着轭头,依旧是那么有力,那双眼睛依然放着光芒,目视前方,步履稳健,负重前行。那犁铧耕翻的一道道笔直的泥花,仿佛是大海里卷起的层层波浪。”像这样的比喻句子很多,作者想象丰富,比喻贴切,如果没有深厚的写作功底,没有细节的观察和感受,无论如何写不出这样灵动鲜活的文字。

牛犊第一次被练习耕田时,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写牛的心态。“……自己肩胛上为什么架着一个牛轭头?起初,它不甘心低着头,于是它高高地抬起前蹄扬起脖子,甩掉使它感到肩胛疼痛的轭头,尥蹶子就是想跑,怎奈却挣脱不了爷爷手中缰绳的约束。不过牛就是牛,温顺是本性,只是刚开始不适应而已。”这样的心理描写,把牛的“不甘心”写得栩栩如生,如果作者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就写不出这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在农村干过活的人都认识犁杖,作者写犁杖时比喻贴切:“套在犁杖下面的那块三角形犁铧头,尖尖的状如飞镖,安装在犁铧头上面那一块有弧度的铸铁,形如一轮弯弯的月亮。”一篇好的散文,修辞手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让语言更加富有张力。

散文不是只为写景而写景,写事而写事,而是要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理于情,借物抒情,在景中、在情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升作品的高度与深度。好的散文流露的是真实的情感,只有真实的情感最打动人,最抵读者心扉。精炼精致的语言,在文中或闪光或富于哲理,让人掩卷而思,心灵产生共鸣。“一头无忧无虑的牛犊,野性十足地在田野上奔跑着。当一根像奶奶的线垂子般的榆木锥子,穿入鼻孔的那一刻,就定了一生埋头苦干的乾坤;当一副人字形的轭头架在嫩嫩的肩胛时,从此就肩负起了农家日子的重任。”作者行文至此,要表达的思想脱胎而出,主题得到了升华。这篇只有2800多字的文章,不愧是一篇反映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美散文。

新闻推荐

20项交管“放管服”新举措 资料减免一证即办自助快办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公安部28日公布了简捷快办、网上通办、就近可办等20项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新措施。9月1日起,2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