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家庭档案”见证幸福生活

今日周村 2018-06-29 10:05 大字

□ 李平 新建东路201号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40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家庭”这一社会最小细胞是感受最为深刻的,家庭“回忆录”里的票、证、照片等等忠实、深刻地记录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我作为一名档案管理工作者,深受档案工作的影响,在区档案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认真系统地整理了自己家庭的一些不多的资料,闲暇时翻阅,总能勾起我对过去日子的怀念。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姐弟两人。小时候与父母、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姑、堂姐弟妹们共同居住在一个大院子里,由于家庭并不富裕,我父亲挣的工资仅供家庭的基本开支,所以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成套的餐具,家庭生活用品都是七拼八凑,一间屋子既是客厅,又是卧室,同时兼厨房。但就是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我父母心灵手巧,让我家也能有小装饰和生活乐趣。我与弟弟身上穿的衣服,是爸爸亲手比着裁剪书剪出样子,然后由妈妈踩着缝纫机做出来的,既合身美观、又省钱,真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在屋子里还有一个不能挪动的衣橱,那是爸爸用倒下来的碎砖头和着泥巴垒起来的,还做了一个薄板的小门。

70年代还没有商品房,我们四口人挤在一间十几个平方的小房子里,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直到80年代初,中医院要扩建,我家得拆迁,分了一户小独院,从此我与弟弟拥有了各自的房间,厨房、客厅、卧室也是分开的。那时感觉好幸福呀,父母也高兴地规划、布置房间,院子铺砖、种花,家具买的是七八成新的二手大衣柜、书柜。父母把撑门面的书柜摆在客厅里,放的都是我与弟弟念的课本,因为经济条件较差,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购买书籍,但这些足够我在同学、同事面前炫耀的。那时没有多少人家里有书柜。到了90年代,父亲单位盖房,我家有幸分得一套100平米的宿舍,那是我24年来第一次住楼房。新房厕所都在室内,有集中供暖、热水,再也不用大冬天缩在被窝里憋尿,穿着大衣看电视,在公共浴池洗一个只有快过年了才能洗的热水澡。我家的热水吸引了亲戚们纷纷来蹭热水洗澡,尤其是在冬天,每隔几天就迎来三三两两的亲戚,很是热闹。

到了2003年,房地产业开始活跃,房型也逐步扩大到几室几厅,面积超百平方,大窗、飘窗盛行,卫生间变成了里外两间的洗手间,小储藏室也变成了时兴的车库。这时我和弟弟都各自成家,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房子。由于我对象在外地工作,我和孩子就一直与父母同住。后来我父亲单位又盖新房,就跟随着父母搬至铸钢生活小区居住。2005年我对象调回周村工作,孩子也大了,要有自己的房间和书房,小房子已经不方便了,于是我们就把原来的小房子换成了大房子,有了书房和车库。

翻看这一张张记录着全家住房条件逐步改善的照片,我感慨万千,它们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怎么能拥有自己的私有房产,这更激发了我对中国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坚定了信心。

新闻推荐

北环路西延线管廊主体结构即将浇筑完成

北环路西延线管廊施工现场。本报记者杨涛摄本报讯(记者杨涛)6月28日,记者从中国一冶集团公司获悉,北环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