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治“熊孩子”得从治“熊家长”开始

广安日报 2018-06-28 01:12 大字

□龙凤 武娟

6月24日,浙江宁波两名小孩在游乐园里争抢玩具,其中一位孩子的妈妈首先一巴掌推开对方女孩,接着又猛扇该女孩一个耳光,还掐了对方女孩的脸好几下。此后,打人者还发朋友圈称:女儿被“狗小孩”抓破半边脸,并打电话索要赔偿。随后,打人者在电话中口头道歉,但依旧强调是对方女孩抓伤了她女儿,她才这样做。目前,警方已找到打人女子并带到派出所进行调查。(6月27日《宁波晚报》)

“熊孩子”之间争抢玩具,作为家长应该当“和事佬”,并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而不是加入“战斗”,活脱脱地变成一个“熊家长”。

看了这则新闻,不少网友调侃:“为什么会有‘熊孩子\’,是因为有‘熊家长\’。治‘熊孩子\’得从治‘熊家长\’开始,‘熊家长\’比‘熊孩子\’更可怕。”

为什么说“熊家长”比“熊孩子”更可怕呢?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熊家长”本身意识不到孩子犯错就要教他们主动承认错误,并且负责到底。在他们心中,“熊”的行为代表着率真、活泼、孩子气,如果别人不包容自己的孩子,就是“大人跟孩子计较,不像话”。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熊孩子”,他们破坏公物、乱涂乱画、大声喧哗、打伤别人等。当别人忍无可忍说两句的时候,“熊家长”们可能还会愤愤不平地说:“孩子还小,你怎么能和他一般见识。”

没错,孩子是小,但是家长小吗?很多“熊孩子”犯了错,“熊家长”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不批评,生怕孩子受了委屈,可曾想,这种宽容似的“纵容”非但不是对孩子好,还有可能害了孩子一生。

很多事情,孩子不是不懂。他们不过在试探,如果一些错误行为家长们“视而不见”,他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从而在心里形成思维定势,并逐渐建立起一定的价值观。让孩子们树立规则和公德意识,是家长们应负的责任。孩子犯了错及时纠正,或从小教育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才是家长们应有的态度。

孩子不是生来就听话懂事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身体力行地把自身的修养当做重要的事来对待,孩子才能一点一点学会教养,不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

新闻推荐

高新区兴园中心开展“安全生产月”警示教育讲座

2018年6月是全国第17个“安全生产月”,为唤醒全民安全生产意识,6月26日,兴园中心携手和一社区举办了一场“安全生产月”警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