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为文化排队,会成为一种常态吗

齐鲁晚报 2018-06-27 08:34 大字

□许民彤

前段时间,北京人艺发布话剧《茶馆》售票信息两个小时后,就有观众在剧院门口排起了队。晚上11点多,现场排起了三四百人的长龙,防潮垫、折叠椅齐上阵,只为抢购第二天的话剧《茶馆》的入场券。无独有偶,去年11月份,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窝头会馆》曾引发观剧热潮,以至“半夜排队买票”成为文化事件。

1958年,焦菊隐、夏淳将老舍的《茶馆》搬上北京人艺的舞台,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等担当主演。60年间,话剧《茶馆》演出了近700场,先后上演了至少7个版本,每轮演出都聚集了北京人艺的最强阵容。《茶馆》本轮上演同样如此,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龚丽君、吴刚、冯远征等都参与演出。可以说,经过60年间几代话剧人的努力,《茶馆》已经被打磨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化产品。所以,此次再演又一次掀起观剧热潮,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这一幕也并非特例。近年来,不少演出一票难求,折射出文化市场的火爆。60年前,观众为了一睹梅兰芳、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带着铺盖卷买票。今天,演出品种更加丰富,演出场次大大增加,但人们为优秀作品排队的热情始终不减。无论是“故宫跑”还是“通宵等”,无论是“海昏侯墓文物展”预约全满,还是“非遗博览会”延长展期,为优质产品付费、为文化排队日益成为一种常态。《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都曾发文分析“观众排长队买票看话剧《茶馆》”这一文化现象。传统文化艺术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老舍《茶馆》等在内的艺术经典,对于当代国人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半夜排队买票”成为受人关注的文化事件,足以说明经典艺术具有深远的魅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更反映了大众对经典文化艺术的诉求、对高品质艺术的渴求。

这就让人不得不关注到文化尤其是高品质文化艺术的普及问题。我们知道,在一个时代或社会中,流行的、通俗的文化消费似乎总是占据着大部分的文化艺术市场,但是,这不能让我们因而忽视高雅、严肃、经典的文化艺术对一个时代的生活、文化和精神的影响力。

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文艺生态,到底应该怎样呈现?一般来说,文化艺术应该是普及的、日常的,渗透在我们的生活方式当中,但同时还必须有一些能够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触及我们生命和灵魂的内容。这就是说,文艺除了有流行的、时尚的、繁华的部分,还必须有深层的、博大的、宏远的内涵意蕴,有代表时代精神、构建主流价值体系的优秀文艺作品。

今天,我们必须承认文化艺术空前的繁荣、丰富,满足了大众欣赏和娱乐的愿望。但是,与文化艺术本身的功能相比,文化艺术的品质却是相对欠缺的。身处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文化快餐的盛行和轻阅读的浮光掠影,对传统艺术经典的欣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当代人该怎样面对像《茶馆》这样的艺术经典,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新闻推荐

多措并举 助推安全发展

危化品行业专家韩兵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大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区域安全生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