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27年前小说将登舞台,毕飞宇谈改编改编像嫁女儿作者就该放手

齐鲁晚报 2018-06-27 08:34 大字

对于改编,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说:“不要害怕改,小说是改不坏的。”近日,据其27年前创作《男人还剩下什么》改编的同名话剧进入排练。谈到改编,他说:“原作者和编剧就像爸爸和女儿,女儿出嫁后,爸爸不能去干涉她的生活。”

无论何种改编

始终拒绝自己操刀

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到《青衣》《推拿》,毕飞宇曾数次面对自己作品的改编。无论电影、电视剧或是话剧,他会去现场,却从不干预。“我对改编永远有自豪感,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影响别人,原著就像踢了别人一脚,成为别人动起来的动因。至于我这脚踢出去会怎样,我不用去管。编剧从中提取什么舍弃什么我都不去干涉,像不像我一点都不重要。所以我对改编的原则是事先沟通,沟通完撒手。原作者和编剧就像爸爸和女儿,女儿出嫁后,爸爸不能去干涉女儿的生活。而且对艺术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和自由。我渴望得到的东西也会给别人。”

无论何种改编,毕飞宇始终拒绝自己操刀,“我不自己去改编是因为小说和舞台及影视的表现方式极不相同。小说靠语言,比如我写天上的云朵如何翻滚能写好几页,这让我亢奋,但对舞台而言,这样的描写却没有用。虽然版权费不及编剧费,但做任何事都要找行家去做。改编一定有一部分是超出你的作品的,就像炒股,不赔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原作者,要认可改编好的地方,也必须接受不好的。如果你坚持自己的小说语言,那纯粹找抽。话剧中人物的生动性是小说所无法达到的,而我最热爱的也是话剧改编,话剧改编后小说也会变得奢侈。”

小说是隐喻

话剧把隐喻落地

此次《男人还剩下什么》的编剧和璐璐没有禁锢在茅奖作家的光环下,而是脑洞大开地写了原作中下一代人的婚姻和情感,拉开了时空却守住了原作的精神内核。看过排练后,毕飞宇表示,“小说的精神元素都在,但更多的是编剧的原创。改编超出我的预料,写这部小说时我很年轻,但我明白短篇上舞台也就是一个小品的体量,不能支撑起一台戏。小说写的是我们这代人,但在话剧中我们这代人只是影子,编剧把它挂墙上去了。经过改编后呈现的是我们这代人的下一代人的情感。由一代人的故事变成两代人的故事,我没有见过这样的改编,我是吃惊的更是喜爱的。”

在他看来,“小说更多的是隐喻,而话剧最大的特点在于两个时空,把隐喻落地。作为观众,与其关注小说或是话剧,不如去关注两代人的情感模式。过去三四十年中国的变化非常大,物理世界的变化大,但这出戏是关注人的精神层面有没有变且幅度如何。”

迄今为止,毕飞宇称无论《青衣》还是《推拿》,面对自己作品改编舞台剧的首演,他没有说过一次完整的话。“原因是每次谢幕,我的泪水就忍不住下来。而且我也没学会一边哭一边讲话。每到那个时候,都充满一种神奇的力量,仿佛自己就是上帝,把自己和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安排到了一个空间。以前我看到一部电影的原作者和导演相拥而泣,还不理解,但轮到自己,那真是一种超越新婚的感觉。坐在台下,一阵阵起鸡皮疙瘩,就是一分钱不要我都愿意过这把瘾。”

穿上印有自己小说语言“恨时天才、爱时平庸”的T恤,回看自己27年前的作品,毕飞宇称,“那是我30岁时写的对这代人情感模式的总结,之所以写下‘我们在表达恨的时候是天才,而面对爱却如此平庸’,是因为年轻时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才华横溢,但那是在我骂人的时候。而赞美别人时,我发现自己没有那么有才华,后来我又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

(郭佳)

新闻推荐

律师“抠”细节 被告人减轻量刑,律师“抠”细节 被告人减轻量刑

一起看似简单的诈骗案,却随着案情的不断深入,一些细节浮出水面,被告人也因此减轻量刑。案情去年11月,被告人李某在无还款能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