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报志愿到底该听谁的?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6-24 08:03 大字

本周起,各地高考成绩开始陆续公布,考生将面临人生的关键选择:报志愿。报哪个学校还算好说,想去哪个城市念书,对着一分一段名次表,按照往年录取名次预估即可,但究竟选什么专业,却是个大问题,毕竟,本科招生专业有500多个,别说埋头学习3年不问世事的考生,就连中学老师和学生家长,也是“两眼一摸黑”,未必能说清每个专业是什么情况。

去不去远方,到底学什么专业,并不是每个家庭里,家长和孩子都能够统一意见。也正因如此,如今市面上有了志愿辅导机构,号称专家指点,几千元到万元不等,比考前辅导班还贵。

那么,报志愿到底该听谁的,是刚刚步入成年门槛的考生,还是家长和所谓专家?

搞明白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念了大学以后的较普遍情况,有教育机构统计发现,3成的大学生不满意自己所学专业,尽管这个专业是当年自己亲手填上去的,不管填报时到底谁的意见占了上风。

事实上,尽管本科毕业后的择业是双向选择,诚然毕业后还可以继续深造,但是,专业选择,依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4年后乃至七八年后的择业范围。这是因为,一方面,各高校转专业门槛甚高,另一方面,不同专业之间知识结构不同,想转行并不容易,理转文尚可,文转理则甚难,更何况一些特定专业,在学习过程中附带了职业资格。举个例子,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去爬格子,但若是中文专业毕业生,想上手术台是绝对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在选择志愿之前,不如先想一想,自己是否愿意从事相应职业,特别是某个专业的“保底职业”,高中毕业生不妨趁着放假,去了解这些职业,也去了解社会。毕竟,很多时候,出了校门,也要从基层做起。

换言之,报志愿的迷茫、进了校门不满意专业,这两类现象的背后,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缺失。家长和老师更关注孩子考到多少分,过于侧重学科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引导孩子去思考,他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埋怨“弱科”分数上不去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发掘孩子的长处所在。每个人本来特长就不同,这恰恰会让他们在不同职业路径上有迥异发展。这就好比人们关心高分考生得了多少分,来自于哪个中学,最终去了哪所大学,却不关心他们选择了什么专业,为何这样选择,后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不论学什么专业,不论学多少年,以什么样的学位最终离开校园,大家最终都将步入职场,成为社会上的劳动者。与其填报前患得患失,入学后自怨自艾,不如寻找到自己真正的擅长之处和潜力所在,并且认清一个道理,只要肯学习,肯付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新闻推荐

儿子被咬伤父亲摔死泰迪遭网友威胁 母亲割腕自杀为狗偿命

6月22日上午8点05分,在江苏南京江宁开饭馆的童伟(化名)打开手机,几十条辱骂威胁的短信涌了进来——这5天,手机成了他最大的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