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毕业典礼搞得这么功利
眼下已经进入毕业季,很多高校依照惯例要举行毕业典礼。因“只有10%优秀毕业生”才能参加,北京交通大学即将举行的毕业典礼备受关注。校方随后表示将对毕业典礼作局部调整,地点改为主校区西操场,全体毕业生及家长均可参加。
一般说来,从入学到毕业,有两项仪式性的活动最具纪念意义,一是开学典礼,二是毕业典礼。对于大学生而言,亲自参与到这两项活动中,既是深刻且美好记忆的来源,也是不容剥夺的权利。毕业典礼的安排情况,不仅仅是组织一项活动,它往往反映出学校对待学生的态度。或是一视同仁,或是区分三六九等,不同的安排也将换来学生对母校的不同认知。
对于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成绩或就业情况上的确会有区别,但同样的学生身份决定了他们在诸多方面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具体到毕业典礼或者说学位授予仪式,只要这名学生在这所学校学习且顺利毕业,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参加典礼的资格。仪式本身并不适合设定额外的门槛,也没有理由按照某种主观评判对参加者加以区分。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学校有责任给每一位毕业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校内的最后时光里享受到平等的待遇。
当然也不能否认,最近一二十年高校大幅扩招,很多学校一届学生就有几千甚至上万人,举办一场全体参与的典礼确实存在困难,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学生代表按照什么规则进行挑选,是否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毕业生。比如在一些学校,按学号“抽签”已成惯例,尽管最终参加典礼的同样是部分学生,但机会是均等的,学生以及公众能够理解。北交大之所以受到批评,就在于“优秀毕业生”这五个刺眼的字,绝大多数学生连资格都没有,直接被排除在外。
这样的规则或者说门槛,反映出的恰恰是学校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于那些优秀的或者说日后更可能给母校带来“回报”的学生,学校更愿意给予其特殊照顾,“参与毕业典礼”就是这种特殊亲密关系的表现。当然,这样的态度不仅仅出现在北交大,也不局限于毕业典礼,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妨看看一些学校的校友会以及校方组织的校友活动,也只有那些掌握了一定资源或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校友才会受到邀请。这些活动以及开展活动的规则,更是充满了功利性的考量。
如此不得不让人感叹,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配叫“校友”,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总要愤慨于国内大学的毕业生缺少回馈母校的情怀。学校如何对待学生,学生往往就会如何对待学校。当一名学生含泪甚至含恨写下“对不起,我不是那10%”,还怎么期待他会将这所学校视作真正的母校?
新闻推荐
上游新闻6月20日消息,这两天,一份红纸黑字的《惠安街道办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在网上引起热议,该标准第一条规定:索要彩礼“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