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乡村精气神

合肥日报 2018-06-17 00:00 大字

乡村的活力是来自于精神的。

那个人高马大、身体强壮、有些秃顶的罗师傅,虽然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记忆里他就是精神抖擞的化身。每次,只要我跨进“春明楼”茶馆,就会听到他“客人驾到!里面请!”的呼喊声,声音振聋发聩。其实,罗师傅并没有这个迎客的义务,准确地说,他是一个跑堂的,负责从大堂灶台上领取客人点的各式早点,送到里间落座的客人手中,但是,他仗着自己个子高、眼尖,主动揽下这个活。之后,这个待客方式就像茶馆的品牌,描绘出茶馆生龙活虎、生意繁荣的景象,让客人去过必记住。几十年来,罗师傅身披大毛巾,手拎大铜壶,跑里跑外,伴随着响亮的、时起时伏的待客之声,和在他身上似乎看不到烦恼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成为了乡愁。

改革开放初期,穿新衣时兴做,小镇的南头,也是与农田的交界处,有位肢体残疾人开个裁缝铺,生意好得不得了,吸引着小镇上许多追求时尚的男男女女,后来近乎有了不成文的规定,不追求时尚的衣服不要去做,耐不住取衣时间久的不要去做,经不起开玩笑的不要去做。那时年轻的我,经不住诱惑,也去过几次,才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一进门,被人们称为“宋师傅”的他,也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先是堆起笑容,很友好地冲你一笑,伴随一句:“来啦,排个队。”然后一走一瘸地来到你面前打量一番,递上号牌,用手中的尺子,指着你手中的布料,再指着操作台上已经排得长龙般的布料,嘿嘿一笑:“等着去。”等的时间久了,他还能和你开上一两句乡村玩笑,或不文不雅地哼上一段地方戏,让你忍俊不禁,冲销你的倦意。照着身材量过尺寸后,他会用粉饼在布料上画下一些别人看不懂的记号,抬起头摘下老花镜,手一挥:“去吧,半个月后来。”遇到年轻人候着衣服派用场的,也是很干脆的一句:“提前三天,不讨价还价了。”这做派,还真有点“送钱还求人”的滋味,大家还都愉快地接受,手艺赢人呐。

小时候住过的一家邻居,我们叫他柱子叔叔,他家三代同堂,柱子父母年岁已高,只能做些轻巧的家务活,三个孩子大的也只有十来岁,妻子身体有病,生活的重担全靠柱子叔叔一人扛着。每年七八月份,也就是农村称之为“双抢”季节,柱子叔叔每天天麻麻亮就起床下地,躲过中午热辣辣的高温后,又匆忙下地,那几天,经常看不到他,当看到他时,吓我一跳,他像是从非洲周游一趟回来,又黑又瘦。印象中,他肩披毛巾,戴着一顶旧草帽,要么拿着镰刀扁担,要么挑着箩筐,走起路来,一溜小跑。偶尔晚上收工早,妻子就把竹床搬到门口的打谷场上,在自家菜园地割一把韭菜,摘几个辣椒,从鸡窝里抓几个鸡蛋,炒几个菜,柱子叔叔摸来半瓶老酒,端个小凳,坐在竹床边,一口酒一口菜地逍遥起来。远远看到邻家汉子,招着大手,拉开大嗓门:兄弟,来干一盅!几杯下肚,黄梅、庐剧、京剧都来上几句,可调子却跑得老远,惹得一家老小和邻居们捧腹大笑。

在小镇,在乡村,人们源于对生活的信心和美好期待,蓬勃出坚强不屈、不轻言输的精气神。他们苦中淘乐,活得自由自在,大大咧咧,无忧无虑。□文/查鸿林

新闻推荐

湖南汉寿警方通报:校车接孩子上学时致5岁幼儿家门口死亡

6月15日,汉寿县崔家镇荷花村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一名5岁幼儿死亡。死者张某某,男,5岁,住汉寿县崔家桥镇毓德铺社区,系该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