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停不下的“奋斗脚步” 生了根的“特区精神” 三名追逐“深圳速度”的打工者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6-14 06:25 大字

“来深圳27年了,功夫茶是我戒不掉的家乡味道。”6月2日,在深圳经营一家青年公寓的林雄,正用手中的热水壶沿茶壶边缓缓冲入热水,用茶盖轻轻刮去茶沫盖好,再淋罐。这是潮汕沏茶的方式。“虽说念着那口香,但我早就把他乡当作了故乡。”林雄说,在深圳打拼20多年,“特区精神”早已在他身上生了根。

作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深圳有上千万像林雄这样的打工族,来自全国各地。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他们与深圳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共同谱写“春天的故事”。与林雄一样,他们停不下奋斗的脚步,努力跟上“深圳速度”……

吸引——

来自特区的“神秘感”

“为何来到深圳?”“听说好赚钱,就来了。” 林雄告诉《工人日报》记者,1991年,他刚满17岁。“当初吸引我来深圳的就是特区独有的‘光环\’。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我跟着哥哥从广东揭阳来到深圳。一路上,对特区满怀憧憬。”然而,到了彼时的“关外”——深圳宝安区后,林雄顿感失望:“一眼望去全是草地,没有高楼大厦,房子只盖到一两层高。看起来和农村没啥差别,但胜在机会多。 来到这里,我跟着深圳的发展,学了不少知识。”

和林雄一样, 1993年就来到深圳“捞金”的刘月同样也是被特区的神秘感吸引着。“机会多是不少人来深圳的原因,我们都期望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45岁的刘月回想起高中毕业来深圳的场景,忍不住笑了起来。“90年代,深圳在不少人眼里,仍很‘神秘\’。父母都不愿意让我来深圳。老家有人说去到深圳都会被人扔进池塘喂蚂蟥。”

但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养家压力大。刘月还是鼓起勇气,怀着既恐惧又期待的复杂心情坐上从河南南阳到深圳的车。“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话,一到深圳我就到电话亭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

刘月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深圳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高峰期“三来一补”企业达到上万家。与深圳本地劳动力相比,外来务工者劳动力成本更低,不少工厂更倾向于聘请外来工。“当时经常有劳务派遣公司去河南招人。工厂招工启事一贴出来,门口总会挤有好几百人,要通过考试才能拿到工作。我就是其中一位。”

打拼——

让家人过上更好生活

刚来深圳那两年,林雄摆过地摊,干过装修,在饭堂当过帮厨。“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干装修一天60元。”正值青春期的林雄跟抽条儿似的长到了一米八的个头,但却瘦得像竹竿。

1993年,深圳街头各种小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打工攒了一些钱的林雄开了一家小文具店。

“那几年,在工厂门口开个店就能赚不少钱,我的文具店一星期能赚两万多元。”在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林雄的文具店生意非常好,附近的工厂、学校都在他那里拿货。 为了拿货、送货方便,林雄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周两次,到离深圳75公里远的东莞拿货。

林雄说,拿货时,身后用皮绳绑着比他还高的货物。冬天刺骨的寒风飕飕地吹,即使穿着厚厚的皮衣,也抵挡不住寒气入侵。“膝盖在那时落下了毛病。”林雄揉揉膝盖说道,大货车倏然驶过,似有股力量把摩托车吸过去的感觉,现在想起来仍会后怕。

和林雄不同,熊志光是辞掉了湖南益阳沅江派出所所长的工作,只身来深圳打工的。刚到深圳时,熊志光也打过不同的工种。“当司机、送报纸、在厨房当帮厨,一天打三份工,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不到1000元。”

他说2001年,自己来深圳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一定要让孩子走出去。”刚到深圳时,熊志光体重有140斤,算得上是“壮汉”。但9个月下来,他瘦了30多斤。

“出来视野就不同了。”熊志光打拼了一阵之后,便筹钱在深圳开了一家餐馆。靠这家开了10年的餐馆,熊志光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他也把两位儿子培养成了博士。“要成就下一代人,肯定要有一代人作出牺牲的。”

苦干——

努力跟上“深圳速度”

“要跟上深圳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林雄说,自己在深圳这么多年,感受最深的是个人的进步。“2004年,拿货工厂要求我提供电子版月结清单。我只有小学文化,从没接触过电脑。”几番思索后,他找隔壁店铺的大学生挑选了一部电脑,开始学习制作电子月结清单。

“有了电脑,却不会打字。”林雄又买了一个手写板,一笔一画把电子月结单“写”出来。一张月结单,常常要“写”一个下午……

2007年前后,零售商品价格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像林雄这样的小文具店的工厂送货逐渐被批发市场垄断。林雄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上门买东西的人少得可怜。跟不上发展速度就要被淘汰,深圳是一座催促你奋进的城市。”

林雄决定关掉店铺,继续往前走。他看准了地铁发展对于深圳“关外”地区的带动,交通的便利让“关内”上班,“关外”租房变成了可能。2016年,林雄有了“做酒店式公寓”的想法。

“不知道能否成功,但总要试一试。这点闯劲儿都没有,在深圳这20多年就白待了。”林雄说干就干,他将房产抵押给银行贷款,并将贷款投入旧房改造中。如今,林雄的青年公寓已步入正轨。

与林雄一样,完成了供儿子读博士使命的熊志光也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关掉餐馆后,他开始开出租车。在他看来,工作能让生活充实,能体现个人价值。“很多朋友纳闷为什么我要开出租车,而我觉得劳动是光荣的,而作为劳动者身上不能带有光环,否则无法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新闻推荐

医保系统故障事件善后:别再让市民“多跑路”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枫林路门诊前贴出了“只收现金”的告示。澎湃新闻记者陈斯斯图6月13日上午,上海多家医院突遇医保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