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士人忧乐观之背景的检讨
与这一思路相类似,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个人忧患的经历,造就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司马迁含垢忍辱,以这些先圣先贤为精神寄托,只为完成《史记》这一巨著。“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他忍受奇耻大辱,写成了这一大著,藏诸名山,传之其人。他开纪传体史学的先河,真正达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高标准。
我国文学史上,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李白才华过人,命运多舛,遭人诬陷。文学史上常常是悲愤出诗人,乱世出佳作。
我国传统有所谓贬谪文化,优秀的官员几乎毫无例外地被贬过,韩愈、苏轼、朱子、阳明等等,不一而足。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反映了当时的知识人的纠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人无时没有忧乐,为什么而忧,为什么而乐,何时何处当忧,何时何处当乐?范仲淹自己被贬,此文即为他的朋友、被贬的滕宗谅而写,同病相怜,有感而发。此文被千古传颂,实因世代都有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来麻醉自己。
我们对传统士人的进退维谷的生存处境,尤其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氛围、环境等,提出批判。我读束景南先生的《朱子大传》,颇有感慨。朱子一生,起起落落,临终被打为伪学、禁学。他壮年时知南康军,不断抗争,为民赈灾。尔后,朝廷派他去浙东赈灾。束先生的书中写道:朱熹在浙东的作为与朝廷的愿望和目的越来越远,为朝廷所不容。朝廷是让他代表朝廷做出少许业绩以显示皇帝的深仁厚泽,朱子却真当回事,一定要“民被实惠”;朝廷本只让他赈济灾民,他却进一步要为民减赋免税;朝廷本只把这场灾荒看成是天灾,他却进一步看成是人祸;朝廷只认为这场灾荒责任在地方,他却进一步认为根子在朝廷甚至是孝宗皇帝赵眘本人;朝廷本只要他措置赈荒中的“事”,他却进一步要惩处赈荒中的“人”。朱子上状尖锐批评朝廷、皇上,最后为上所不容,终于倒了大霉。
明代王阳明的生命中也有类似状况。
从思想文化的背景来看,为范仲淹所高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也就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精神的活用,进而形成两宋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但孟子精神并不仅仅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一面,同时还有对王权专制作批判与抗议的一面。
新闻推荐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有抠鼻子的习惯,或者用力擤鼻涕、揉搓鼻子等习惯,我们的指甲可能会损伤毛细血管。而且,挖鼻屎可并非只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