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深夜载客遭割颈 警方用“鹰眼人脸库”9天抓获嫌犯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了人脸识别技术后,嫌犯想要逃脱法律制裁变得更加困难。即使是嫌犯有反侦察能力,刻意躲避街道上的监控摄像头,仍然难以逃脱法网。
3月24日23时左右,L省D市,郝某驾驶三轮摩托搭载一名男性乘客,至当地一经济适用房附近下车后,遭到男性乘客持刀抢劫。郝某奋力反抗,期间遭到割颈,腹部被连捅数刀。郝某经抢救已脱离生命危险,但嫌犯行凶后逃脱了。
抢劫,并且有明显的杀人动机,行凶者如不能及时抓捕,很可能会继续给社会治安、人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一案件中,受案发时灯光、地处偏僻等环境影响,嫌犯顺利逃离犯罪现场,也鲜有目击证人。嫌犯没有在案发现场留下视频影像,也给案件告破增加了难度。加上嫌犯的反侦察意识极强,在警方布控的天网视频中,这位男子出现的时间都较短,且一直左顾右盼,很难辨其人脸。
不过,对于案件侦破来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帮助下,嫌疑人在天网中出现的一分多钟视频,足以为案件的告破提供突破口。
利用嫌犯在天网监控视频中留下的痕迹和人脸识别技术,D市警方在9天内完成了抓捕了这起恶性抢劫杀人犯的全过程。其中,云从科技提供了这次案件告破中的人脸识别技术支持。
D市公安分局与云从科技协力办案
云从科技在业内被称为是人工智能行业国家队,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从重庆发展起来的专注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企业。目前,云从科技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第一大AI供应商;在安防领域,公司产品已在29个省级行政区上线实战;在民航领域,产品已覆盖80%的枢纽机场。
在茫茫人海中,毫秒间确定嫌犯是谁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人脸是确认身份的重要依据。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如果不能确认一张脸背后的身份信息,警方很难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嫌犯。
在上述案件侦破过程中,警方布控的天网摄像头虽未能拍获案件发生时的镜头,但通过其他侦查手段,警方锁定了几位嫌疑人,并立即对其中一位嫌犯进行了抓捕,可惜抓捕的嫌犯并不是此案的作案人
在第一次抓捕未成功后,距案发后第三天(3月27日),D警方将另一位嫌疑人的天网视频提供给了云从科技,希望能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能给案件告破提供帮助。
云从科技拿到视频材料后,利用其自主设计的“鹰眼人脸大库”——一个拥有10亿人脸数据库的检索平台,很快给出了线索。据云从相关人员介绍,平台能进行了1:N的检索,即输入一张照片,能在毫秒之间在大量照片中检索最相似的几个。
“云从科技截取警方提供的影像,在全省照片中检索犯罪嫌疑人。由于全省人口众多且照片较为模糊,存在较多干扰,最终得出了4名相貌最为接近的人员。”云从项目研发负责人陈石(化名)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整个过程听上去非常简单,但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却遇到了挑战。
首先,在视频里,这位嫌疑人因为预谋作案,且有反侦察意识,对躲避镜头非常有经验,导致其在视频中出现的时间较短,并不能看到清晰的人脸图像。其次,由于监控现场灯光昏暗,因此视频影像的效果并非最佳。
在这种情况下,警方虽对此人怀有重大嫌疑,但无法确定此人的身份。更别说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此人。按照传统的办案方式,警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视频出现周围的地点进行排查,时间和效率上大打折扣。
在传统办案方式受到阻碍的时候,人脸识别技术发挥了作用。有了警方提供的视频,云从科技用人工智能系统对视频搜索,并自动进行逐帧的截取和对比,让机器自主抓取最佳的一张人脸照片,进行检索。
“我们的平台有个功能是视频检索。可以检索小视频,系统会自动截取它认为最佳的人脸。当时系统选出的图还是很模糊,角度接近15度,看不清正脸。但正是有了这张图片,我们放到库里做了一遍检索,最后以相似度排名,输出了四个嫌疑人。”陈石说。
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经历长达9天的抓捕后,云从科技辨识的嫌犯终于被逮捕。
机器根据视频截图的照片,以相似度为标注,从高到低排出了四位嫌疑人,大大缩小了警方需要查找的范围。但为了能进一步做出判断,在D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治安管理支队科通主任和王警官的大力配合下,云从科技通过公安研判平台,对嫌疑人的行为轨迹进行了分析,锁定了相似度排在第三位的嫌疑人。
“此人无正当职业,已离婚。却连续两个月在固定网吧上网,上网时间不是通宵就是一整天,却唯独案发当天没有去网吧。再结合他常去的网吧离案发地非常近,有很高的作案嫌疑。”D市公安局公共交通管理支队科通主任回忆道。
“通过我们的系统确认和行为轨迹分析,排在第三位的嫌疑人,是一位40多岁的人,每天在固定时间出现在同一个场所,而刚好在案件发生的当天晚上没有出现,并且案发后几天也没有再出现。我们觉得此人有重大嫌疑,并向警方提供了他的身份信息和特征。”陈石说。
在确定第三人有重大嫌疑后,案件在3月28日迎来了突破口。当天,警方根据云从科技提供的信息,全力抓捕这位嫌疑人。
在审讯后嫌犯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指认了犯罪地点与犯罪事实。
当警察到达此人居住的落脚点时发现,此人已多天没有回家。潜逃的行为更增加犯罪的嫌疑。在D警方的全力追捕下,案件发生第9天,警方将嫌疑人逮捕了云从科技辨识的嫌犯。
在审讯后,嫌犯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指认了犯罪地点与犯罪事实。至此,这次抢劫行凶的案件告破。
人脸识别技术如何在毫秒间识别嫌犯
在出现人脸识别技术前,人类也并不知道如何区分人的规模和精度,对于个人来说,日常生活中能识别的人和记住的信息也非常有限。但随着机器学习来到了大规模时代,人脸识别技术开始轻易地识别1亿人、10亿人,这给安防和侦查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那么,在安防领域里,人脸识别技术究竟是如何做到毫秒间锁定嫌犯,涉及的技术难点又有哪些?
根据人脸识别的定义,这是项利用分析比较人脸的计算机识别技术,其中涉及到人脸追踪侦测,自动调整影像放大,夜间红外侦测,自动调整曝光强度等技术。
以云从科技提供的这套检索平台为例,系统要识别一个人,首先会对人脸进行检测抓拍,再进行质量评估,光照规整,3D旋正等环节,接着再进行对脸部关键点的提取,最后进行建模比对。
根据这个流程,搭建人脸识别系统是第一步。据云从科技介绍,建立有效、准确率高的鹰眼人脸大库系统背后有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云从长期积累和研究搭建的人脸模块。人脸模块指的是云从的技术人员跟踪提取的人脸特征,比如眉眼间距、性别等模块。将人脸的特征进行尽可能多的模块化提取,可以提高系统对遮挡、模糊的识别准确率。
二是云从科技全球首创的超大规模移动式结构化数据采集阵列。俗话都说:熟能生巧。机器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让机器有更好的数据训练。云从科技在采集人脸数据时,通过平均分布的91个摄像头收集不同角度、光照情况的人脸数据,获得图片准确的属性信息。采集阵列的可移动性,使得直接采集真实场景(包括银行大堂等在内的)数据成为可能。
第三个环节为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这也是最能区别云从和其他人脸识别公司的算法。
此前,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曾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介绍,在人证对照场景下,本应该相似的个人照片与证件照片,会因年龄、光线、表情、角度等种种原因相差很远。双层指通过将两张照片在两个层上组成分布再连接,接受两张照片的不同并找到原因;异构与双层相辅相成,通过在人脸模型中加入光照、遮挡、角度、年龄、民族等先验信息,增强模型的适应性和特征的表达能力,同时减少计算代价。
在实际应用中,云从的1:1人证合一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99.8%以上,3000万人底库的大库检索命中率可以达到88.2%,2万人底库的动态人脸识别布控准确率可以达到99.5%。
“但是从业内来说,系统的识别率其实是个虚值,一些行业内的客户不会太在意你对外讲的识别率,更看重的是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发挥的作用。”陈石说。
确实,在实际应用中,人脸识别技术并不会遇到实验室里的完美情境。比如上述案件中就遇到了图片质量不佳和数据库不完整的问题。
图片质量不佳除了受个案具体情况影响外,还受硬件设施的影响,由于公安布控的天网摄像头通常位置较高,更主要的作用是全范围监控,因此视频并不能直接拍到清晰人像。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数据库信息的不完整,简单来说就是提供搜索的数据库信息不佳。目前,警方可以提供做人脸识别的信息库有常住人口库、暂住人口库、流动人口库、网上通缉逃犯库等。
在D市的这套系统中,云从科技与警方合作,建立了一个3000多万的人口数据库,其中加入了包括逃犯信息等在内的八大信息库。但实际上,许多数据存在老旧,信息不全的情况。比如,某个人实际上已经去世或者不存在了,这就造成了底库照片的失效,会影响机器判断的识别。另外,由于这些数据库的建设时间早,在技术没有更新前,有部分的逃犯信息仍是画像;同时,数据库的更新也相对缓慢,这都增加了识别的困难度。
虽然目前人脸识别在实际中还受许多因素影响,但机器也远没有公众想的那么“笨”。云从科技的技术人员也向澎湃新闻解答了大众印象中对人脸识别的几个误区。
比如,在大众印象中,由于身份证与本人照片差异较大,本人变胖,或有过脸部微整形等情况,会导致人眼识别困难,但对机器来说,这些改变并不是问题。
“只要不是整形动刀到骨头上,一些微整形的调整、变胖或者变瘦,这些问题在人工智能系统来看,几乎没有差别,仍可以识别出你是谁。”陈石说。
新闻推荐
○○通讯员王昌满黄文高晚报讯6月8日13时许,韦女士报警称,她2岁的儿子不见了,需要民警帮助。市公安局城中巡警大队五一警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