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 结构性存款过渡期“蹿红”
本报记者 万德龙
最近,经常买理财的市民或许发现,原本“保本保收益”的理财字眼逐渐被“浮动收益率”取代。这是为何?昨日,记者走访了城区多家商业银行后得知,受银行资管新规的影响,银行保本理财的主打格局将被打破,结构性存款成为“过渡期”内维持资金规模的普遍做法。与此同时,资本收益整体下降的趋势越发明显。
告别“刚性兑付”,“保本保息”从何而来
结构性存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所承诺的“保本”又是通过何种渠道?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部主管刘经理向记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投资者存款100万元,为保障资金安全,银行可能拿99万元做存款,另外1万元,银行会拿去做高风险投资。后者的收益可能会很高,最差也就是赔干净。综合来看,投资者的100万元资金,即使最差的情况也能拿到99万元的本金和收益,即实现“保本”。“当然,在实际操作时,资金的分配格局肯定没有这么极端,往往会拿更多的比例去做投资。”刘经理如是告诉记者。那么,高风险投资究竟有哪些?根据经验来看,债券、期货、黄金、外汇都是惯例做法。由此,实现“保收益”的目的。
日前,央行等机构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至2020年底的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发行的新产品需符合意见相关规定。也就是说,“刚性兑付”将逐渐从投资市场消失,取而代替的是更加真实性、市场性、客观性的收益情况。“但是,根据我们实际操作,普通市民的接受程度很低,特别是对于那些谨慎投资者来说,在过往几年中,保本理财几乎是他们的唯一投资渠道。因此,一些银行为了巩固这部分客户,会在过渡期内重点推介结构性存款产品,缓解顾客的忧虑情绪。”刘经理解释说,从银行业务划分上看,理财与结构性存款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后者可以算进银行存款规模且对于持有者来说亦可质押,但前者不可;不过,从普通市民的角度出发,两者皆有“理财”的属性,且从经验来看风险都较低。
收益率前加“预期”,投资收益浮动难免
结构性存款的最大特性就是——浮动收益率。也就是说,在你购买时,销售方就会告诉你一个收益浮动区间,有可能低至不足2%,也有可能高10%。“这与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息息相关,银行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早已取消,银行揽储难度更加白热化。这时,多数投资者会寻找那些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这就是在年化收益率之前的‘预期\’二字。不管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即使有钱赚,那么收益率也不可能是固定值,会根据市场行情而波动。”某大型投资机构负责人马经理告诉记者,只不过为了声誉,银行会强行实现收益的兑付。
“我买理财已有十多年的经验,但从来没见过浮动收益率的产品。”年轻时经营机械配件生意的市民王阿姨告诉记者,“这种类型的理财我个人非常理解,做生意几十年,有赚有赔很正常,银行也不例外。”另据记者了解,一些银行往往会将结构性存款产品夹杂到传统理财产品中销售,市民可多去了解“产品说明”后再做选购。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史竞男)今年以来,“扫黄打非”部门加大网上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净网2018”行动。全国“扫黄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