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手工课不妨多开些
据报道,近日,浙江大学一门具有时空穿越感的“手工课”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人们的关注,这门课程便是古典文献学的专业必修课———版本学。2015年,冯国栋教授开始讲授这门课时,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课程要求:学生们自己动手装帧古籍。
我国的书籍装帧发展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我国曾广泛流行过多种装帧方式,比如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古籍装帧技艺逐渐消失,而人们现在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书籍多为西式装帧,古典书籍的许多样式早已不再为人所熟知。时至今日,一旦提起我国的古籍,人们的第一反应大概仅仅是竖排版或是线装书。
在高校,专门安排学生动手装帧古籍有着特别的意义。首先,作为一门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传授,其必然有着更为系统的知识、更为长期的参与以及更为严格的要求,很可能促使出现更为深刻的认知与更为熟练的应用;其次,进行课程的双方,一方是专业领域内已经具备厚学的“师父”,另一方则是即将在这一专业领域内施展拳脚的“徒弟”,这些人都将是这一专业内某些传统技艺继续活态传承所依仗的主体;最后,课程渗透的群体,正是在传统和现代接续环节中尤为重要的关键群体,他们既是在新媒体兴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又对传统文化保有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可以为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提供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方法。因此,通过专业课程中相关传统技艺的传授,可以更加精确地吸引传统技艺传承的主人翁———大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过去的技艺,让传统活在当下,甚至活到未来。
技艺是灵动的,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它活在人性的共鸣上。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就是因为通过这些技艺或是产品,我们能和历史对话,能感触到人类自古以来的奇思妙想和始终如一的身体力行。工匠精神里有人们所观赏的精致、所感受的灵动、所叹服的神奇以及所共通的人性,这种精神体现的正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技术进步使得社会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认识到,这些难再枝叶繁茂的传统根脉仍在,落花香如故,入土更护花。只要坚信,无论在任何境况之下,以世界之大,芸芸众生总会各有所求、各取所需。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之中,仅仅停留一段时间的人们,永远无法预知后事如何,但是这却不能成为阻挡人们探寻前事的原因,也不能成为干涉人们传承历史的缘由。(转自《光明日报》2018年05月18日2版)(郑艳)
新闻推荐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