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娥塘的故事
肥西 王琼
明末清初,山南馆西有一黄姓大户人家,家境殷实。这家有个聪慧伶俐、花容月貌的女儿,名黄娥,是其父黄员外的掌上明珠。年方二八,媒人便踏破了门槛。但到了黄娥这儿,都付之淡淡一笑,并不在意。
这年,一个叫李二的贫穷少年走进了黄家的深宅大院。
李二和黄娥姑娘同岁,虽旧衣草履,但生得眉清目秀,玉树临风。李二自幼随父卖唱为生,能吹得一口好笛。因为聪明好学,也念得唱词、识得诗文。天有不测风云,父亲暴病而亡,李二只得投奔黄家帮工。
割草、放牛是李二的主要活计,李二勤快,每天割的草堆得像小山,牛儿也养得壮壮的。每至日暮,李二思父,悲从中来。一日,李二从腰间拿出久违的竹笛,幽幽地吹起来,如泣如诉的笛声让低头吃草的牛儿也滴下了眼泪。笛声被清风飘送,绣楼里的黄娥不由得凝神去听,手上一疏忽,花针刺破了指尖,雪白的绸绢上盛开了一朵小小的梅花。黄娥看着这朵梅花,莫名地心动。黄娥放下刺绣,不觉拿起竹笛,随声和奏起来,那边的笛声稍稍停顿,复又悠扬地响起,百转千回,两支竹笛珠联璧合,吹奏得如醉如痴,直吹得山坡的花儿开放、枝上的百鸟齐鸣,河里的鱼儿跳跃。仿佛奔赴一场千年的约定,两颗年轻的心也在刹那间贴近。
然而家境的悬殊,让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李二俊秀的脸渐渐憔悴,黄娥水汪汪的大眼睛也暗淡下来,时不时地会飘过愁云。
黄娥的贴身丫鬟小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知道老爷不会允许,她也知道黄娥的心里除了李二,再也容不下别人。情急之下,她对黄娥说:“小姐,没有别的法子,你们不如私奔了去,到时候老爷不认也只得认了。 ”黄娥叹气:“也只有这样了。”让小芹拿着染着梅花的绸绢,去约李二夜晚在后花园相会,商谈私奔之事。她们万万没想到,隔墙有耳,事情被黄员外知道了,大祸降临,李二被暴打一顿,赶出门外。
回到家中的李二从此一病不起,临终前含泪对母亲说:“此生没有见到黄娥,我心有不甘。孩儿不孝,先母亲去了。我死后,母亲把我的的笛子和她的绸绢放在一起,装进木匣里,逢集时带到街上。 ”说罢,闭上了眼睛。李二的母亲悲痛不已,依照儿子的吩咐,把绸绢和竹笛一起放进木匣,木匣竟发出悦耳的笛声。
自从李二被赶出,黄娥积郁成疾,水米难进,多方治疗不见起色。一日,提着木盒赶集的李母经过绣楼,那熟悉的笛声让黄娥的脸红润起来,黄员外大喜,请至家中,打开木匣,笛声如泣如诉。黄娥知是情郎,含泪拿起竹笛合奏,一曲未终,黄娥的泪水滴湿李二的竹笛。这时,天空中一声惊雷响过,地面下陷,出现一口心形水塘,黄娥大放悲声:“李郎,等等我。 ”说罢举身赴塘。人们把这口塘叫做黄娥塘,那口塘渐渐地长出了水草、莲荷,游来了小鱼小虾。在有月亮的夜晚,人们隐隐地听到水上传来美妙的笛声。
后来,人们在塘边建了黄娥庙来供奉和纪念,希望缭绕的香火佑护另一个世界里这对苦命的情侣,也借此留住人世间最美的爱情。黄娥庙不知何年何时倒塌毁坏,但“不见黄娥心不死”的悲情故事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变化出多种版本,因发音相近,误传为“不到黄河心不死”。
新闻推荐
75岁的王翠玉是同心村村民,在同村人眼里王翠玉是个好儿媳、好媳妇、好弟媳,也是一位好母亲。她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大伯哥、丈夫,教育着子女,几十年如一日,半生操劳却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依然乐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