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能唯“技术论”
新锐观察
□湖北 木须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鼓励学生课外锻炼提出新要求:每天锻炼步数达1万步(微信运动)以上,或当天在装有蓝牙发射器的体育场馆锻炼不少于40分钟;每周锻炼需达标五次,至少有一次在体育场馆练习专项内容不少于40分钟。未完成者扣除体育成绩的10%。一个月来,不少学生反映每天1万步有点难,为完成“任务”有同学买“摇步器”刷步数,运动步数排行榜上甚至出现了七八万步的作弊高分。(相关报道见本报今日A14版)
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这都源于大学生整体体质差、体育兴趣普遍偏低的现实。正因如此,近些年不少大学都试图对学生体育锻炼指标化,并引入了很多类似智能考勤的管理系统,如指纹打卡、刷脸考勤、类似于微信计步的APP等。
从过往通过技术手段倒逼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来看,都没有解决好“出工不出力”“出勤不出汗”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代跑”之类的作弊行为。这些问题在广外推行微信“一万步”任务的过程中,同样未能幸免。这都表明,单纯靠“技术控”无法解决大学生锻炼兴趣与锻炼质量的问题。
不少观点认为,高校的体育是在帮大学生补中小学阶段体育的课,的确有其道理,但也必须承认到大学再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有点晚、有点难。然而,也必须直面这样的现实,过多的埋怨,恐怕只能是教育的推诿,毕竟因为升学导向导致青少年阶段体育弱化的惯性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当高校具备条件来弥补体育教育的短板,自当尽力而为。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恐怕不只是简单的管理,更多的还应是精细的目标倒逼和服务引导。一方面,既要重视体育锻炼的过程,又要重视体育锻炼结果的考核,比如实行大学生体育运动强制达标制度,包括体质检测水平与体育运动能力强制“双达标”,不达标不能毕业,这样才能形成压力与动力,如北大恢复“游泳必修”,会不会游、游不游得到都得靠真功夫,掺不了假,不认真锻炼便过不了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运动项目,成立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运动队、俱乐部,避免“体育就是跑步”的狭义认知,让体育锻炼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
新闻推荐
湖南永州宁远县民政局干部成云利用职务之便,接受管理服务对象某民办幼儿园女园长宴请过程中,饮用了一瓶啤酒后举止轻浮,对该女园长有搂抱行为。宁远县纪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清风九嶷”5月2日通报称: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