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紧急通知”治网瘾反映共同焦虑

山东商报 2018-04-25 14:00 大字

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中小学校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基本情况,重点排查学生沉迷游戏等问题;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规范学生使用手机。(见本报今日A3版)

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更像是一个渐变现象,随着网络加速普及,尤其当手机功能渐趋强大,慢慢实现了对各种场景的绑定,孩子们也就慢慢地被吸附了。对于这样并非偶发、突发的现状,教育部通知意外使用了“紧急”二字,何也?用该部一名负责人的表述,那就是“相当的紧迫性”了。如果有家长突然大半夜从被窝里揪出埋头于游戏的孩子时,也许他会有惊人的发现:手机界面上到处充斥着暴力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网络赌博……对于毫无抵抗力的中小学生而言,这其中的魔性足以让其沉陷其中不可自拔,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什么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都是小事儿了,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才是让人揪心的大事情。很多校园暴力、低龄违法等治安事件,背后都与网络有数不清的牵扯。可见,从娃娃抓起的网络教育引导真的已经刻不容缓。

具体到中小学生群体,非理性的“网络绑定”,其危害更深层也更具体。比如,长期沉迷手机往往造成孩子正常人际关系的变异。那个叫做“手机依赖症”的东西,会导致严重的交往障碍,并演化为一种心理疾病。有数据统计,眼下大火的抖音视频的“客户端”,中小学生竟然占了很大比例。对此,宁波一位班主任在社交自媒体中写道:“亲眼看到他们的投入让我很震撼,抖音中错综矛盾的不同文化,正以奇怪的姿态叠加在这代小孩身上。”专家说了,这种“沦陷”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随之,性格的变异甚至要付出“亲情让位”的代价,很多家庭的情感分裂、孩子与社会的敌对,都是从对于网络世界的过度亲近开始的。

有了以上铺垫,有人也许觉得教育部的“紧急通知”不仅必要,而且再早点来就好了,这背后投射出的,是全社会的焦虑。通知中提到,要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发现涉及中小学生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宣扬赌博、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要及时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整治。可见,一纸通知还不够,仅教育部一家之力也不够,这里有很多的“相关部门”不能缺位。尤其涉及到网商营销、游戏平台、电竞产业等利益层面,这种治理就有了“动人奶酪”的切割意味,治理难度可想而知,这一点,从难以根绝的“熊孩子一夜败光半数家庭积蓄”就能窥其一斑。

无疑,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是项社会大工程,从学校的层面上,省城很多学校推出“禁止自带手机”“手机仅限老年机”“限定时间地点使用”等,治理效果还不错。不过,考虑到孩子的网络沉迷多数是在家庭情境中进行的,那就需要家长的稳妥介入了,教育部的“防迷网三字文”中也提到“要陪伴,融亲情”“要协同,联家校”等,即为此意。总之,防止“小网痴”需要层层设防,既要技术手段到位,也要企业责任自觉,更要制度呵护健全。只有各个环节都上心,才能再塑一个个健康阳光的少年。本报评论员肖明君

新闻推荐

400个日夜坚守 母爱唤醒“植物人”儿子

命运对今年32岁的汶源街道台子村村民桑志斌来说太不公平。2017年3月24日,桑志斌不幸遭遇车祸被撞成了“植物人”,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桑志斌在重症监护室度过了好几个月的昏迷时光。面对“植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