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脑情结”
由于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且有了点小成绩,出了两本书,加入了省作协。1999年,原本中师毕业的我,在一个乡下初级中学教了十几年书后,被调进县城的师范学校——我的母校。此时的我,虽也通过自考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但能调进城,特别是进母校当老师,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那份欣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乡下初中的办公和教学条件完全没法与师范学校相比。师范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能用多媒体上课,所以,我进城后的第一要务是学会使用电脑。长期身居在偏远小乡场,调进城之前,我连电脑是个啥模样都没见过。当教务主任把我领进学校计算机教室时,看到里面摆放着一排排如电视机模样的东西,我才知道电脑就像电视机,只是它另外还连着一个箱子一样的东西。计算机老师跟我介绍说,这一排是“286”,这一排是“386”,只要没学生上课时,这些电脑我都可以用。讲台上那台“486”,是全校最好的一台电脑,只供计算机老师教学用,我这样的“学生”是不能动的。
那些“286”“386”都装的DOS系统,光开机就觉得“复杂”,我只好将计算机老师跟我讲的步骤一一写在纸上,又一步一步地按要求操作。大概学了一个学期,我才学会了五笔打字和文字编辑,而课件制作始终没学会,但我心里仍很兴奋,因为我终于可以用电脑写作了。
以前写稿投稿都是用方格稿笺纸,为了留底稿,我不得不反复誊写几遍,费时费力。手写时,最麻烦的是修改,而电脑修改真的是太方便了。
中师校没有升学压力,更有利于我的业余创作。那时,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教师也只有上公开课才使用多媒体,而平时也都是“粉笔+黑板”的传统模式。其实对我来讲,与其说学会使用电脑是为了更好地教学,不如说是给我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更多便利。
为了写作方便,我决定自己买一台电脑,可当时一台新电脑怎么也要万把块钱左右。一年后,我用2000元钱从一家打印店里买了一台二手“486”,装的WINDOWS95系统,用起来比DOS系统方便多了。虽是一个“二手货”,但因我是全校教师中第二个拥有私人电脑的,同事们都羡慕不已。
用电脑写作,写出来的稿子还得用磁盘拷贝下来拿到打印店去打印,我又渐渐感觉不方便了。又过了一年,我买回一台喷墨打印机,写出来的稿子想要几份就打印几份,别提多安逸了。
又过了一两年,大概是2003年,学校教师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脑,而且与我同一幢宿舍楼的计算机老师还用电话线上了网。他还说,投稿可以通过网络发送电子邮件,只要鼠标一点“发送”,对方马上就能收到看到。还有这等好事?还等什么,我也要用家里的座机电话线拨号上网。结果,我那台二手“486”因内存(16M)不足没法上网,我只好重新去买了一台新的奔腾手提电脑,这可比那些“486”“586”高级多了。
上网后,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投稿了,但发现大多数报刊没有电子邮箱,更多的还得打印出来邮寄。
也就在这年,因国家幼儿园和小学老师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了,中等师范学校也没再存在的必要了,我们这所中师校不得不与县城里的一所重点高完中合并。想到高完中升学压力大,不可能给我多少业余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了。为了钟爱的文学创作,我不得不带着那台手提电脑转行到了文化馆任一名创作员。
到了2005年,因为全家人都用上了手机,家里也装上了宽带,这比原来拨号上网速度快多了。这时,国内大多数报刊也开始实行无纸化办公了,我的稿件大都通过电子邮件或QQ发送了。座机电话也成了多余,反倒每月还得交座机费,我便申报了停机。至此,家里的电话机和打印机,还有那台“486”统统都被打入“冷宫”,堆放在储藏室。
近几年,市场上的电子及通讯产品不断更新换代,颜值越来越高,配置越来越好,使用越来越方便,价格却越来越便宜。于是,不断更新换代便成了我的家常便饭。家里光电脑就更换过五六台,虽然也卖过多次旧货,但那些电脑我始终没舍得卖出去,因为那不仅是时代发展变化的见证,更是清晰地记录着我人生旅途特别是文学路上的点点滴滴。
如今,我家里是台式和笔记本电脑各一台,内存分别为4和2GB,硬盘分别为1000和500GB,而且有两个WIFI无线网络信号。然而,我的稿子除了通过网络传送外,更多时候是直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跟编辑联系传稿了。
现在,每当我进书房前,我常常会下意识地望一望储藏室里的那些旧电脑。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感叹:在20年前,我完全不能想象今天的样子……
□巴山
新闻推荐
他和她结婚3年了,渐渐感到激情失去,麻木代替了激情,上班下班,吃饭上床,每天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他说:“你怎么越来越邋遢?”她穿着大背心,上面有污垢,棉布大短裤,头发用夹子胡乱一别,眼角还堆着眼眵。下了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