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无人”医疗小屋,你期待吗

马鞍山日报 2018-04-11 08:47 大字

没有病床和医生,只有流线设计的智能检测仪器、轻便的可穿戴设备和可视终端,这是一个“无人”医疗小屋。一家报社的夜班编辑秦萍前一天工作到凌晨,头昏昏沉沉的,她走进“无人”医疗小屋,按照设备提示音操作,自助量了血压,测了血脂、血糖,一页诊断报告随之打印出来,显示血压偏高。她按下呼叫按钮,医生出现在大屏幕中,通过在线交流,他分析秦萍因过度劳累导致血压升高,建议适当休息,并连续三天监测早晚血压。

秦萍所体验的这个“无人”医疗小屋是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新开发的“云医务室”,它将健康照护的端口前移至人们身边,是快速发展的远程医疗技术案例之一。尽管远程医疗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通信技术更加发达以及人工智能、可穿戴技术、大数据等的发展,其在健康照护、慢病监管以及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等方面可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受重视。

让健康照护移至

每个人身边

据航天中心医院健康管理部首席专家刘岚介绍,这个“无人”医疗小屋诞生的背后,有一个悲伤的故事——七八年前,我国某重要科技领域一位海归博士在加班中猝死,这不仅让他的双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也让我国痛失宝贵的科技人才。

“如何从医护角度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刘岚思考后的答案是,“最佳治疗时机很重要。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所承受的压力相应增大,如果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设置自助医疗设施,让大家可以很便利地检测健康状态,相信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同类事件。

“相关技术一旦发展成熟,在非紧急远程医疗事件中,人们不必再跑到社区医院或大医院来。”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郭君说,“通过远程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血压、血糖、血氧、体温等指标,这些数据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实时上传,医院的医生可监测这些数据,用于及时调整患者用药或治疗。”

医疗智能化缓解资源不均衡

除了“无人”医疗小屋,远程医疗还能跨越空间,实现医生与患者“面对面”沟通交流。在云南富源县中医院,一位78岁的老人得到了与他相隔3000公里,来自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的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何水波的治疗。信号接通了,千里之外的就诊影像投映在显示屏幕上,云南的主管医生介绍了病情,入院记录、心电图、化验单、CT影像一一传来,何水波与另外两名医生会诊后,给这位治疗半年,病情突然恶化的老人开出了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案,并给出了日常护理意见。这是2017年4月航天中心医院远程会诊开通时的一幕,而在2018年1月,趋于成熟的远程医疗应用范围扩大,航天中心医院航天专科医联体暨眼科远程门诊正式面向全国开诊,仅开通当天一个下午,该院眼科主任凌宇就对23位在偏远地区的眼科患者进行了“远程诊断”。

目前,航天中心医院已开展的远程医疗涵盖了远程临床会诊、远程转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健康管理等项目。患者们“少跑腿,还能让好医生给看病”的愿望,在这里正逐渐成为现实。

实际上,远程医疗确实也被看做是科技进步破解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的一把“利刃”。它借助网络化信息平台,联通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跨机构、跨地域医疗诊治与医学专业交流等医疗活动,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的发展,“少跑腿,省路费,少排队,省时间”的医疗,借助远程医疗技术,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

远程医疗的“春天”来了吗

尽管“无人”医疗小屋非常便利,远程医疗的优势也有目共睹,但它究竟什么时候能来到每个人的身边呢?在国家卫计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看来,远程医疗属于医疗行为的范畴,这与有些医疗类手机应用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商业服务有着极大的区别。“远程医疗是医务人员以他所获得的医疗知识为主导,为病人提供照护的行为。”卢清君说,因此,首先要具有严格的技术标准,信息平台的建设要符合这个技术标准,从而保证数据安全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远程医疗的管理规范要符合所有的医疗管理法规和制度。

郭君有一个判断,从行业自身来看,远程医疗已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在经历过几十年的准备、启动、展开阶段,远程医疗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而这一切,离不开科技这个重要角色的“加入”。“相信很快就会有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远程医疗带来的便利了。”她说。

新闻推荐

赭山公共服务中心:真情服务棚户居民 征收环保两不误

本报讯随着赭山公共服务中心多个新地块陆续进场,征收一线的工作人员加强沟通协调,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维护被征收人的切身利益。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立足长远,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创造和谐的征收氛围,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