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APP沦为网络高利贷以费代息暗抬利率
◎据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研究院统计,目前安卓市场上有超1000家做现金贷业务的APP。
◎2017年4月17日安卓市场排名前100的现金贷平台累计下载量总共约为8亿次,而11月10日统计数据则约为18.49亿次,仅半年多,下载量翻了2.3倍。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 近年来,现金贷因其灵活便捷、低门槛的借款方式,迎合了不少年轻“剁手族”的消费需求,从而在互联网金融中异军突起。然而,看似简单、快速又低息,不过是诱人上钩的幌子。合同里暗藏的手续费、服务费或其他巧立名目的费用,让到手的借款打了折扣,变相抬高了利率。
“只需一张身份证,20分钟即可到款”。无抵押、无担保的现金贷AP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迅速蹿红,成为不少年轻人“手机上的银行”。在云南某高校读书的张兵(化名)为了买名牌鞋子和手表,从2016年2月开始在现金贷APP上借钱。第一笔只借了1000多元,因为日常开销比较大,借款还不上,又不敢跟家人张口要钱,只好从其他现金贷APP上借更多的钱,补上一笔借款的“窟窿”,结果债务链条越拉越长。
仅仅一年半时间,张兵为了“拆东墙补西墙”,已经背上7万多元的债务。
大三学生李娜(化名)原本是富家女,家里破产后,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却没改过来。在朋友介绍下她开始从现金贷APP上借钱,于是,噩梦开始了。“以前家人给我的生活费有两三千,破产之后每月生活费只有几百块,我不想让周围人看笑话,以前用什么高级化妆品,现在还用什么,衣服一买一大堆。”李娜告诉记者她在三四十个现金贷APP上借钱,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终于扛不住了,各平台的催债电话纷纷打给她的家人朋友,声称要打爆她的通讯录。家人想方设法,陆陆续续帮她还了近30万元,到现在还没有悉数还完。
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明告诉记者,有的平台故意引导学生去其他平台借款还债,导致欠款越积越多。
“连环套”套住年轻“剁手族”
巧立名目以费代息抬高利率
一些大学生和“打工族”涉世未深,欠缺金融、法律知识,易被“看起来很美”的广告所蒙蔽,忽略合同里的各种陷阱。
其中,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变相抬高利率的“砍头息”。张兵、李娜提供的手机交易记录截图显示,这些现金贷APP以收取管理费或服务费、审核费等名义,从借贷本金中扣除费用,使得借款人实际收到的借款金额低于借款合同上约定的金额,变相提高借款人利率。
例如,张兵在云速贷APP上借款2000元,看似月利率1.5%,实际扣除费用,到账只有1820元,期限3个月,应还款2478.39元。李娜在“现金白卡”APP上借款1900元,实际到账1615元,服务费285元,一期14天,应还款1976元。
2017年4月,《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明文规定,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们只需提供身份证,随便填些公司信息便能蒙混过关。
隐藏借款记录导致维权难
饱尝现金贷恶果的大学生、年轻“打工族”不在少数,极端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陷入现金贷骗局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困难家庭,为了偿还现金贷“连环套”带来的债务,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心理压力。而维权难是许多被现金贷坑害的大学生共同面临的困境。
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小金欠下12600元网贷,不敢告诉父母,只能靠自己打工偿还债务,“天天被贷款公司骚扰催款。甚至是恐吓威胁,已经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我一度感觉自己出现了轻微的抑郁。”
根据多名学生提供的催款短信,这些金融公司已经把催款任务委托给了专门的催款公司。这些公司使用很多恐吓的话语威胁大学生。比如要上门找家人索要,公开个人不良征信记录等,以致很多学生惶惶不可终日,精神压力巨大。
维权难是许多被现金贷坑害的大学生共同面临的困境。一些法律人士认为,现金贷的合同是精心设计的,一般法院不认可在贷款中扣服务费或者手续费,只以收到实际款项算本金,但很多贷款合同中服务费是第三方扣的,很难认定其违法。
一些现金贷平台为了规避风险,只要借款一还完就不再显示服务费、逾期费的具体明细,让借款人难以举证维权。
有些APP也不会显示借款人缴纳了多少逾期费用。张兵出示了一张借款记录明细截图显示,他2017年11月9日申请一笔2000元的金额,借款30天,应还金额是2290元。他说他逾期了一天,实际还款接近2400元。但记录明细上并不显示他多付的那部分钱。
新闻推荐
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18年,互联网诞生近五十年以来,人们的生活正越来越便利。另一方面,从“无图无真相”到短视频盛行,互联网“景观”也让越来越多人“沉迷”。学习、工作、生活之余,手游、短视频等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