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不合理的“加班文化”别提倡

市场星报 2018-03-30 01:07 大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0名上班族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0.7%的受访者称所在企业有“加班文化”。53.0%的受访者认为过度加班损害员工身心健康,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44.1%的受访者认为过度加班会降低工作效率,让员工患上“拖延症”。(3月29日《中国青年报》)

“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感觉身体被掏空。”不少职场人士聊到工作状态时,如是说。有事没事习惯加班、三天两头睡办公室——这种披着“吃苦耐劳”外衣的加班文化,如幽灵般成为悬在员工生命健康权益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这个生活美好的新时代,压力山大、身心俱疲显然不是个好状态。在“加班文化”的影响下,工作压力大、加班常态化导致的过度劳累、健康透支,正威胁着不少人的生命。“过劳死”已不再是某一行业的特有现象,并且呈年轻化趋势。相信大家都知道,加班危害健康,2015年深圳36岁IT男猝死马桶上,死前一天说工作太累了;2016年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先生的英年早逝等等,除了工作量给员工带来的外界疲劳,更严重的是对人心理上的迫害。

全国总工会开展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就显示,47.1%的职工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内,31.3%的职工每周工作时间在41~4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在48小时以上的职工占比21.6%;加班加点足额拿到加班费或倒休的职工仅占44%;没有享受带薪年假、没有补偿的占35.1%。

显然,在休假文化大不过加班文化的当下,指望企业靠道德自觉来解决加班的困局,估计还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政协工会界委员针对“加班文化”开出了清晰明确的综合药方,涉及企业、行业、立法、执法等方面,也就是说,需要拿出综合治理方案、打出“组合拳”以遏制过度加班。

当然,除了法律层面的清晰界定和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之外,更要扭转加班光荣的认知,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

新闻推荐

捡起垃圾 净化校园

近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两位大二女生利用中午放学时间,捡拾校园垃圾。据了解,为净化学校环境,学校每天安排专人利用15分钟的时间,负责校园不同区域的卫生,捡拾垃圾,不留死角。此举增强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