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二十年间消失的河边风景
福州被称为水乡,数十条内河连通闽江,内河通过潮汐与闽江水同涨落。福州城区共有107条内河,总长约244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名列国内城市前列。
在过去近二十年期间,福州主要通过驳岸整修、截污、清淤、景观建设等措施开展内河综合整治工作。从2016年9月起,福州启动了《福州市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以解决内涝频发、内河黑臭、部分河道沿河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但是,许多经过清淤的河段治标不治本,依然可以看见两岸排污管不断排出生活污水,只能靠引入闽江水进行冲污,污水又顺着内河冲进了闽江,一些内河的入江口常常能看见黑绿分明的景观。
由于内河的互相联通,只能用水闸隔断整治后的河段,防止被污染。但是,水闸的拦截导致内河成为死水,甚至需要人工灌注经过处理的净水。往往一场暴雨过后,水闸两边的河水互相交换,清澈的河段又是一片污浊。因此河道整治屡整屡脏,屡脏屡整,内河整治成为福州各届政府的接力工作。
随着河道整治工作的进行,河边的风景也在变化。
曾经的水乡有临水的木屋,有蜿蜒的河道,有参天的古榕,还有美丽的小桥。榕荫下,木屋旁,小桥边,那里有福州的乡愁。而我在拍摄福州的近二十年中,见证了许多次河道整治。截弯取直,截去的是福州历史的深邃;高砌驳岸,砌起的是人们亲水的障碍。
我想,这样的河道只是水渠,不再是水乡的河流。
河道整治前的安泰河玉山涧河沿段,曾经的夹岸榕荫,2006年8月。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由作者拍摄。
河道整治中的安泰河玉山涧河沿段,2011年1月。
河道整治后的安泰河玉山涧河沿仿古旅游街区,2011年6月。
1.琼东河的燕桥:被拆除
琼东河上的燕桥,1999年。
琼东河畔的燕桥,位于福州古城水部门外。这是我拍摄福州的第一张照片。
1999年,一位同事的老宅即将拆迁。老宅就在燕桥的后面。同事让我去看老宅,说那是座很漂亮的老房子,有精致的木雕。就在去她家的路上,燕桥上小小的路亭吸引了我的目光。
燕桥是一座亭桥。小巧的红砖封火墙轻盈地翘起,石板路从拱形门洞穿墙而过,几棵枸树横斜在驳岸上,刻着“古迹燕桥”的石碑嵌在拱形门洞上方。可惜,它跟旁边一片老宅一起被拆除。2000年左右,因开发燕桥温泉苑,燕桥从此消失。
那时,互联网没有现在发达。我给福州当地都市报《海峡都市报》投稿,希望能留住这座小桥,却石沉大海。这张照片成了这座小小的亭桥的唯一遗照。
2.安泰河的榕荫水巷:两岸建起仿古建筑,一些榕树换成柳树
安泰河,朱紫坊河沿,榕荫水巷,2011年3月。
改造后的安泰河朱紫坊河沿段,当年为防止居民往内河随意抛弃垃圾而建的围墙拆除,依然是福州最美的夹岸榕荫水巷。2014年3月。
安泰河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边缘。2006年,这里启动拆迁。2011年,这里开始建设仿古街区,以与三坊七巷旅游区对接。许多榕树从根部被砍伐。
在福州,安泰河是最具榕城特色的水巷。两侧驳岸上,密密匝匝生长着荫如冠盖的榕树。2011年,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如火如荼。而紧挨着三坊七巷的安泰河,两岸仿古建筑初具雏形。也许是榕树枝叶太密,一些榕树被砍伐后换上了一些柳树,新种的柳树下还残留着榕树不屈的树根。
如今,三坊七巷成了福州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安泰河的柳枝榕荫下,漫步着南腔北调的各地游客。
正在建设中的安泰河玉山涧河沿段,2011年1月。
3.新港河河底的石板:难再取出
上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已开始拆除水泥硬质河道,尽量使城市河岸恢复天然状态。而在2011年,福州再次启动轰轰烈烈的内河整治,将新港河、安泰河等几条内河,围堰后抽干河水,运走淤泥,又在河底铺了整整齐齐的石板。
新港河驳岸及河床,2011年6月。
2013年,据福州新闻网等媒体报道,今后内河水体生态修复将不采取河底硬化方式,尽量维持原有生态。而那些铺在河底的石板却再也不能挖出。
4.三捷河边的柴栏厝:拆了旧的,建了仿的
2015年11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复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该规划中将三捷河的功能定位为三捷河休闲旅游带:三捷河设置游船码头、商货码头,与上下杭陆上主要游览路线一起,构成三捷河两岸以休闲、旅游、游憩,商业展示为主要功能的风貌带。
而早在2013年,三捷河就进行了治理工程。河边的柴栏厝因影响景观,成为首当其冲的治理对象。
三捷河畔的柴栏厝,2011年6月。
不同于三坊七巷里达官贵人的高屋华宅,柴栏厝是从前福州财力不丰的平民用廉价的杉木建起的普通住宅。三捷河边的榕荫下,有一排错落有致的柴栏厝。它们有近百年历史,是我拍摄过的最美的柴栏厝。得知内河治理首先要把它们拆除,我来到三捷河边,为它们拍下了最后的照片。
如今,原址上用钢筋水泥建起的街铺,仍用木板仿造柴栏厝的形式。有意思的是,由于柴栏厝建造简易,又成为历史街区建造仿古建筑的新宠。
三捷河启动治理,柴栏厝拆迁中。2013年。
原址拆除重建后的仿古柴栏厝,2016年5月。
5.茶亭河的古桥古树:不复其位
2016年底,茶亭河(工业路至交通路段)综合整治正式启动。这里曾经有一座清代的山仔里古桥,桥边是一片古荔枝林。拆迁治理后,河道改线,原本在岸边的几棵被保护的古荔枝树,治理后被围在水中央,而山仔里古桥不知被埋在哪里,从此消失了。
2017年11月,茶亭河边一棵二级保护的古荔枝树枯黄濒死。此事被媒体曝光后,许多福州市民唏嘘不已。
茶亭河,清代古桥山仔里桥,如今已消失不见。2010年8月。
茶亭河改道后,被保护的古荔枝林。左前方那棵是被报道的枯死的百年古荔枝树。2017年10月。
6.明代普济桥的邻居清代木楼:成了废墟
福州仓山区城门镇的下洋村,有一条连着闽江的无名内河。一座建于明代的石桥——普济桥跨越其上,桥边古榕树绿荫遮天蔽日。
岸边一座清代的两层木楼亭亭而立,与古桥相依相伴了上百年。层层跌落的屋面、屋檐下的美人靠,让现代人不禁向往曾经的亲水生活。曾有同济大学一位老师看见我发的照片后,赞它有着宋画风致,不亚于巍巍滕王阁。
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这里变成了杂乱无章的城边村。2017年,普济桥的老邻居——清代木楼成了一片废墟。不知普济桥还能撑多久。
木楼与普济桥曾经相依相伴,2009年3月。
普济桥的身后已经没有了老木楼,2017年5月(照片由古村落爱好者许姐提供)。
7.白湖亭河的美丽大弯:被截弯取直
从卫星地图上看,白湖亭河围绕白湖村李氏宗祠拐了一个美丽的大弯,像一条美丽的飘带。祠堂边有两棵古榕树、一座小石桥。如果不看黑臭的河水,依稀也是一幅水乡风景画。
白湖亭河,李氏宗祠后,美丽的大弯。卫星地图
2017年,白湖亭河治理启动。《福州日报》报道称,白湖亭河的治理要在河道建设中融入历史文化特色。这让热爱传统建筑的我颇为振奋。不过,这篇报道又引用施工方的话称,“如果不截弯取直,按原规划建设,就得拆掉这座宗祠”,因此,“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好沿河的老建筑和景观,经多次优化设计,采取”不动宗祠动河道”的办法,把一段河道截弯取直,绕着宗祠而过。”
2018年1月,我去拍摄治理中的白湖亭河。我看到,在宗祠另一边,开辟出一条窄窄的小河,而下濂桥下已是一潭死水。许多村民站在桥上望着黑臭的死水,不知他们是否在想象未来河水复清的美好图景。
白湖亭河上的下濂桥与桥后的李氏宗祠相互映衬。2007年3月。
白湖亭河治理中,站在桥上的村民。2017年。
李氏宗祠前面新开了一条较窄的河道,左侧河道已堵死。2018年1月。
(作者系老建筑摄影爱好者,拍摄福州老建筑近二十年)
新闻推荐
夜晚,夫妻俩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激烈争吵,丈夫将汽车停在路中间离去,留下妻子和只有9个月大的婴儿。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交警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身唯一的黄色反光服作为警示标志,站在高速公路中间指挥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