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关于农村阅读的思考

右江日报 2018-03-22 09:36 大字

近年来,人们在扶贫工作上,除了资金项目的投入之外,又多了一项叫“扶智”的投入。扶智的具体做法,就是送书,而送书的目的,是希望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都能多读点书,有了文化知识,就能够科学地思考,科学地做事,科学地脱贫,科学地致富。

读书肯定是好事情,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都在倡导全民阅读,要建设书香社会,这也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全民当然也包括农村群众在内。问题只是,农村扶智就是给人送些书,建立几个图书室那么简单的事吗?

我想起了以前曾经有过的、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图书室的事。

那时候有阵风,就是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都要有个图书室,以推动书香社会的建设。于是大家都行动起来,买书的买书,捐书的捐书(我自己就为单位捐过三十几本书)。结果“图书室”有了,却只是一个形式:一排书柜,随便摆放着一些书,很多都无专人管理,好像也没什么人去借书。后来因为办公场所的需要,或者因为挡案保存的需要,有的图书室被搬来挪去,最后也给搬挪没了,书香也渐渐不再。

这还只是机关事业单位里的事。在农村,情况又是怎样呢?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要经常下乡,有时去到村部,需要在村部滞留一下,等待着进村入户。所到村部,看到都有了阅览室,且里面的书还真不少。当然这些书都是四面八方捐赠而来的。虽然有的书在城里已经过时,没人读了,但也有不少新书好书,有社科类的,也有科技类的。有的书,特别是一些文学名著,我们的一些干部,或者城里的人,未必都读过呢。比如鲁迅的、茅盾的、郭沫若的、巴金的、冰心的、汪曾祺的等等,许多名家的小说散文都有。另外,还有不少古典名著和世界名著。我敢说,就是村部阅览室里的这些书,只要有人真能钻进去,持之以恒地研读,都很可能会成为学者。

只是很可惜,我们看到这些村部的阅览室书柜积满灰尘,里面的书堆放得横七竖八,许多书的书页折的折损的损,了无生气。书柜前也少有人光顾。我问一些村干部,阅览室这些书都是些什么人来借阅?得到的回答却是,村里人忙生活还忙不过来,谁会到这里来读书啊?有的书还是你们个别干部看上了带走的,不过带走也好,总算有人读嘛。

话又回到读书是好事这个共识上来。旧社会读书是少数有钱人的事,有钱的人还都不一定读得成书呢。只有在新社会,大家才有条件去读书,而且国家还有许多好的政策,鼓励人们读书。

然而地域的差异,贫富的差异,思想的差异,让人们对读书的理解和接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衣食足而知荣辱”,知荣辱需要读书,读书需要引导,而怎么样引导人们去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扶贫先扶智,扶智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还分上学读书和毕业后的持续读书。在学校有老师管着,读书学习只是一个任务,每个学生读了多少书不是考评的内容,考试过关才是硬道理。毕业后就不一样了,一切都要围绕着生活来展开。读书有什么用,可能是人们都要考虑的,如果一个人他觉得读书没有用,那他肯定就不会去读书。因此我们扶智,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村最需要什么知识,我们就根据需要为他们提供什么书籍。不要把捐书只当任务来完成,给什么样的书也要因人而异。有的书在农村并不是急需的,例如那些众多的内容比较复杂的名著,就暂时不要给那么多,有的书就连大学生都读不来,农民朋友很多都是初中以下的文化,理解能力是跟不上的。二是有了书怎么引导人们去读,要作为各级基层组织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至少村级要成立个读书协会之类的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读书活动,上点文化课,否则那么多书摆在那里没人读,不又成了新的形式主义?三是要为阅读人群分好类,什么样的人适合读什么样的书,小学、初中、高中,不同文化基础的人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不尽相同的,胡乱地把书塞给他们,又加上没人引导,叫他们怎么阅读?

新闻推荐

杨凌打击执业药师违法“挂证”

执业药师在岗履职是保证经营环节药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近年来药品流通环节监管工作的重点。为切实做好药品监管工作,提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杨凌食药监局自3月15日起,在该区范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