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遭遇“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 广州女博士被骗走85万元

成都商报 2018-01-18 02:11 大字

在广州某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位饶姓(音)女博士,近日遭遇“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5天内被骗走85万元。目前当事人已在广州市六榕派出所报警立案。

饶某13日在微博发布消息称,自己在过去一周被冒充公检法的人骗了近百万。诈骗团伙通过电话、QQ等方式,骗其将钱打到四个账户上,之后再也联系不上。她表示,自己平时几乎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对社会的各种诈骗手段了解很少,导致被不法分子利用上当受骗。记者就此联系饶某,她表示不愿接受进一步采访。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截至目前,案件仍在侦查中。广州市公安局介绍,近期广州市已发生多宗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受骗者不乏教授、校长、医生等高学历人士,而诈骗手法都是“冒充公检法”。

2017年8月6日,广州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接到广州某大学退休教授报警,称被骗1058万元。这是2017年广州单笔被骗金额最大的案件。这名教授说,自己接到自称“检察院”办案人员的电话,对方告知她名下的银行卡涉嫌一宗“148万元特大诈骗案”,并用传真机发给她一份“检察院传票”。看到“传票”后她惊慌失措,随后积极配合“资金调查”以证明清白。此后,教授变卖了个人房产,并借款400多万元,加上个人积蓄,共计1058万元被悉数骗走。

2016年,清华大学一教师也被这一诈骗手法骗走1760万元。

广州警方表示,“冒充公检法”的诈骗虽然在整个诈骗案件中的占比不到10%,却是电信诈骗手法中危害最大、单案案值最高的。这类诈骗的受害对象,以社会圈子比较狭窄、较少关注外界信息的中老年人居多。

此外,“冒充公检法”诈骗套路很深。诈骗团伙持有一套骗术“剧本”,通过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各种无中生有的事端与恐吓让群众感到恐慌。群众大多有“急于自证清白”的心理特点,于是骗子便“顺势而为”故作好心,将电话转接到假冒的“执法机关”进行下一步骗局。

广州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提醒,“冒充公检法”诈骗手段在不断翻新,近期演化出新“剧本”,受骗事主被洗脑后甚至成为骗子的“帮凶”。岁末年初,市民尤其要提高警惕,加强各类防骗意识。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不存在“电话办案”,没有“安全账户”,要求做“电话笔录”、“绝对保密”、上网查看“通缉令”、接收“逮捕令”的,都是骗子。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啃下刑侦“硬骨头”:江苏警方去年攻克41起命案积案

紧紧抓住命案积案不放,一年攻克41起,其中发案时间10年以上的36起,最长的达30年。江苏公安2017年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面对疑难命案积案这一刑侦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江苏公安机关坚持以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