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老年保健品投诉“夺魁”谁该脸红?

黄山晨刊 2018-01-17 14:51 大字

□记者姚大盛

中消协1月8日发布了老年保健品投诉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老年保健品、校园贷、共享单车位居前三。位居热点首位的老年保健品,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高发区,“老年人盲目购买产品”“虚假广告营销”“产品质量不过关”等负面曝光层出不穷。(1月9日《北京日报》)

印象里,中消协发布的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老年保健品投诉“夺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今其又“夺魁”,我倒是很想知道,是骗子公司、打着专家旗号的骗子套路太深,还是老人太傻太天真?按理说,近年来,有关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媒体提醒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谨慎购买保健品”“养老消费要理性”等忠告更是不绝于耳,但是现实状况是,老年人遭遇保健品骗局的事件在各地依然时有发生,不少老人的养老钱和“棺材本”都被骗光,以至于还引发了老人的家庭破裂,投河自尽,乃至家破人亡的不幸事件发生。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一些保健品公司抓住了老年人希望长寿,又贪小便宜的心理,既打出“干爹干妈”等亲情牌,又祭出“免费旅游”“赠送体检”“专家义诊”等利益牌,更有打出所谓的“精准营销”牌的,不担心老人不入彀的。其实,这些套路是大同小异,无非是在取得老人的基本信任后,向其兜售无资质、价格昂贵的保健品,或者把保健品伪装成药品,靠忽悠蒙骗老人牟取暴利。这实际上无异于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围猎”。

可问题是,见多了打着名医师、名医院幌子公然招摇撞骗的不法分子在“围猎”老人,却为何很少见到这些不法分子被市场监管等部门“反围猎”的呢?或许,有市场监管等相关人士会认为,类似的骗子公司没有固定的门店,都是在“打游击”,并且销售人员私下里的花言巧语,也无法作为证据,且大部分受害者都没有发票,有的连收据都没有。但是,现实情况是,但凡有老人保健品“洗脑会”、办讲座的,绝大多数是聚会的老人很多,甚至是公然排长队领取所谓的保健品。假如不是装聋作哑或者懒政行为,对于类似的行为及早进行干预,不能不说是市场监管等相关执法部门的责任。假如对动辄数十成百的老人聚集“洗脑会”,抑或排成长队领取所谓的保健品的现象,以“不告不理”来搪塞不作为的话,那百姓大面积的投诉的情形下,有关部门应该“行动些”了!绝不能再熟视无睹,助长不法者嚣张气焰。如若不是这样,那么中消协发布的2017年老年保健品投诉又“夺魁”的用心不白费了吗?

当然,有效净化老年保健品市场,遏制保健品市场乱象,须有赖于社会、家庭和法治建设形成合力。但是,在加大监管力度,用行政力量规范市场,有些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触犯法律,还需要动用司法手段解决的同时,也要从净化监管队伍入手,挖出内部懒政、怠惰的病灶。这样才能真正举社会之力,齐抓共管,起码得让老年保健品投诉在下一年度的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不再“夺魁”。

新闻推荐

市城市照明管理处: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日常监管

2017年,市城市照明管理处(以下简称照明处)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安全生产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严格落实有关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