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将不再保本保息了对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近期,央行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个意见稿对各类资管业务进行了各种限制,其中对银行理财的影响最大。目前,银行理财仍然是大家选择最多的理财方式,可随着资管业务政策的逐渐规范,30万亿规模的银行理财,以后可能要变天了。
1、打破刚兑
这个意见稿中提到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打破刚兑”。刚兑是刚性兑付的简称,意思是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最后都得还本付息。
其实这是违背投资的基本原理的,投资向来是投资者自己“自负盈亏”,而刚性兑付却是资管行业的潜规则,大家都心照不宣,要是哪一家机构最后没有按期还钱,在资本圈里就混不下去了。
这次央妈下了决心要打破刚兑的限制,以后除了国债和银行存款,谁也不能说自己是保本保息的了。
估计那些只投银行理财产品的人看到这个新闻会很不爽,本来就图个安全省事,这下没得投了。
规划君倒是觉得打破刚兑是个大好事,往大了说可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往小了说可以使每个人正视投资本身,从而提高普通大众的投资理念。
2、90天以内的产品将消失
这次《意见稿》明确,为了降低期限错配风险,封闭式产品不得短于90天,也就是说以后3个月以内的银行封闭理财产品将消失。
要知道,现在这种期限的产品在整体银行理财规模里,能占到一半左右。银行也知道大家喜欢买短期,可是现实中短期的贷款是很少见的。
如果这个规定落实了,银行要么发行3个月以上更长期限的产品,要么发行开放式产品了,即可以随时赎回或定期开放的。
3、越来越像公募基金
为了打破刚兑,这次《意见稿》要求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以后都实行净值管理。
买过公募基金的都知道,每只基金都有一个净值,净值涨了就赚钱,净值跌了就赔钱。净值管理意味着以后的银行理财产品,它们的收益也是浮动的了,既不保本也不保息,完全是浮动收益,是不是越来越像公募基金啦~
可是,银行只是一个信用中介,资产管理能力目前肯定是比不上基金公司的,所以对银行来说,和公募基金正面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
除了上面这3个要求,这次的意见稿还提及了合格投资者要求、降杠杆、去通道、去嵌套等限制,一是专业性比较强,二是和我们没有直接联系,所以规划君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央妈这次出台的资管业务规范虽说是给各大机构敲个钟,其实也是对我们普通人提个醒——要回归投资本源。
写到这儿,想起早上刚发生的一个事儿:有个用户给规划君留言,问ETF怎么买?能不能早上买下午卖?
ETF是个很复杂的投资工具,不仅涉及场内外套利,而且不同的ETF差别很大。比如有的是货币ETF,有的是黄金ETF,有的是投资港股、美股等海外指数的跨境ETF。
规划君要是把这些讲明白了,最起码得码个几千字,可是这个用户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知道,就惦记着去炒短线,你说这风险大不大?(她理财)
新闻推荐
真实案例2016年,宋女士通过微信平台参与了叫“民族大业”“解冻民族资产”的投资。在微信群里的人都是和宋女士一样的“投资”者,群管理员通过包装一个历史民族秘密资产流落海外的故事,伪造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