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外卖缺斤短两是自废武功

潍坊晚报 2017-12-20 10:56 大字

近日有多名消费者反映,送来的外卖分量明显比堂食的少,感觉不够吃。为了调查是否存在这一现象,记者日前随机对吉野家、汉拿山、眉州东坡等10家知名连锁餐饮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个样本中有8个样本的确存在外卖分量少于堂食的情况,其中分量最多可相差近150克,相当于五分之一菜量。

(12月19日《北京青年报》)作为“互联网+”新业态下催生的“宅经济”的一个重要形态,外卖已经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方便快捷的特性,最大化地满足了人们对于“快”的诉求,也把“快餐”做到了一个极致。但同时,在享受这些益处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店家还是原来的店家,价格还是原来的价格,但叫来的外卖总不如店里的堂食“经吃”——很多时候,同样的饭菜,明明在店里吃得很饱,可外卖小哥送来的却填不饱肚子。至于个中原因,相信一些敏感的食客早已心知肚明。此番记者调查的结果,无疑印证了这种猜测——商家减量不减价。

面对找上门去要说法的记者,店家的解释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标准不同说”,直接言明堂食和外卖用的是两套标准,比如外卖的制作环节减少部分配料或者装盒配餐环节减量。此说法看似“理直气壮”,实则是明摆着欺客——在算下来价格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凭什么“歧视”外卖?第二种是“餐盒制约说”,商家声称装外卖的餐盒比堂食的碗具容量小,所以外卖的量少实属“迫不得已”。此说更是荒唐,谁都知道餐盒是商家订制的,为何不向店内餐具的容量看齐?第三种则是“约摸着来说”,商家干脆“拿不准”,对于外卖装多少全看“心情”,这般任性,消费者如何说理?

对于外卖分量上的猫腻,精明的商家总能自圆其说。但无论何种说辞,只要是违背了诚信经营、量价一致的原则,就都站不住脚。其实,从根本上而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有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叫外卖并非与商家面对面的交易行为,这种非接触式的消费场景,难免让一些缺乏诚信意识的商家动起缺斤短两的歪心思;其二,为应对外卖平台上同业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平台方的抽成及包装成本增加的压力,商家势必会通过其他方式弥补成本,这部分最终很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外卖缺斤短两,看起来不易发觉,监管上也有难度,似乎是一条谋求利润的终南捷径。可事实是,一旦这种行为成为商家的“潜规则”,必然会导致自身的诚信形象大打折扣。这起事件也提醒商家:在行业市场竞争趋向白热化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挑剔点”已不再单单是饭菜的质量、配送的及时,更将关注的触角延伸到了饭餐的量上。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到头来只能自取其辱。

可以说,要改变外卖缺斤短两现象,核心力量还是商家。酒香不怕巷子深,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商家要想实现利益平衡或最大化,必须无条件地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切记把钱挣到明处。对于市场监管部门而言,对外卖缺斤短两应该足够重视,不妨以对此种现象的整治为契机,在思想和行动上为明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做好执法“预热”。作为消费者,不要忘了手中的“差评权”利器,让无良商家切实感受到痛感,三思而行。

总之,外卖与堂食“同店同量”是消费者默认的共识,也应该成为商家共守的行规。须知,对于“天赋异禀”的外卖行业来说,如果轻易染上缺斤短两这种商业“恶习”,无异于自废武功,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新闻推荐

我懂得了诚实 ◎车奕轩

从出生到现在已经十年了,这十年间经历的事情仿佛沙滩上的贝壳。这其中,最大的、最吸引人的贝壳是我五岁时经历的一件事。那天早晨,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家里只有我和弟弟两人。弟弟还在睡觉,我就和狗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