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以心抚心 让爱相传

鲁中晨刊 2017-12-16 07:43 大字

□尚庆华

《素书》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意思是乐善好施是最快乐的态度,至诚至性是最神圣的态度,这与佛家教义中慈悲为怀,积德行善,帮助别人是契合的。在我的理解中,慈善不只是一种善举和善念,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灵修为。

小区的门口有一个专门收集旧衣服的捐衣箱,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人来将小区居民捐出的衣服取走。有一天,儿子问我,这些旧衣服会给谁穿呢?我告诉他,在这个国家还是有人穿不暖,吃不饱,在我们眼中多余的衣服,在他们却是能够遮风避寒;在我们看来的毫无用处之物,却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宝物和挚爱。所以,当学校有捐助、捐书的爱心活动,儿子都特别积极,他明白了在他眼中无甚用处的物品,还有无数双渴盼的眼神在翘首以待。

其实,富商巨贾们豪掷捐助真金白银也只是慈善之举的一种,平常百姓,怀一颗善心,施一份善举,或许就只在那自然而然之间,而这却是社会的一种风气和潮流。社会处处充满爱心,人人皆行善举,这才是我们整个社会应该倡树和引导的。正如慈善家陈光标所说的那样“高调慈善和低调慈善的爱心是平等的”。

开县的潘光权老人,41年间靠捡拾垃圾度日,却累积拿出20多万元资助了多位贫困的大学生,让他们延续了求学之路,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材。老人拒绝了救助学生们为他养老的请求,依然孤身一人简单生活。老人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能点燃孩子们未来的希望,为他们谋求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或许,老人不会明白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沉迷于豪车、豪宅、飞机、游艇的奢侈品之中而不舍一份爱心于他人;仍有一部分人囿于自我的圈子只想获取而不想施与。其实,这都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流,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从民间团体到国家机关,从自发到全民倡导,如今国家整个的价值引导都是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没有一个人会脱离国家和社会而存在,在国家层面上更有了慈善立法的体制保护和引导,那些与主流价值观念和人心所向所背离的人与事,必将被社会前进的潮流所湮没,因为,所有人都会为慈善而点赞,对冷漠嗤之以鼻。

人心向善,很多的慈善之举是我们对于自我内心生发之念的回应,慈善修的是心更修的是为,没有人会告诉我们怎样做,做到怎样,而唯有人心是所有这一切的标尺和度量。慈善温暖人心,更会凝聚人心,唯有以心抚心,爱才会走得更远,遍布得更广。

新闻推荐

你中意的循规蹈矩也许是对孩子的童心禁锢

余亮作为孩子,小时候被母亲骂得最多的事儿,就是身上整天脏兮兮的;作为老师,听家长最多的抱怨,就是衣服又破了;作为一个女娃的父亲,我觉得这样其实挺好!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那时候的村子里没有现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