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性侵犯者信息有何不可?
今日快评
舒锐
12月1日下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依法对4名涉嫌强奸、猥亵未成年人的被告人进行集中宣判。同时,司法机关还将对这4人信息进行公开,并禁止其从事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工作,这在江苏全省尚属首次。
针对相关犯罪具有熟人犯罪比例高、再犯率高等特点,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公开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建立限制相关人员从业机制,以其在“高危人员”与未成年人之间建立起信息防火墙、空间隔离网。本次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两策并举”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争议。有人表示支持,认为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也有人认为公布隐私不利于这些犯罪人员改邪归正走向社会。
其实,对于相关举措的初衷以及所能带来的预期效果,恐怕人们并无多大争议,而真正的争议在于相关举措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得当。先说限制从业机制,禁止“高危人员”从事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工作,这显然是合理、得当的。遗憾的是,当前刑法所规定“从业禁止”并不全面,仅规定“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至五年。”这也意味着,严格说来,只有犯罪分子利用职业便利进行性侵才能限制其相关从业。这一法律疏漏只能通过修改刑法或者完善相关行业的法定准入条件予以弥补。
公开“高危人员”信息,将在某种程度上与其隐私权相冲突。另一方面,在学理上,犯罪分子还有着“被遗忘权”,也即允许犯罪分子在服刑改造期满后要求其被定罪和监禁的相关事实不被公开以及删除相关数据信息的权利。而相关信息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大肆流传后,即便在若干年后,恐怕也无法消除。须指出的是,冲突并不等于侵害、侵犯。实际上,任何法律的制定与执行都是在冲突的价值间作出抉择。公开相关信息,能够很大程度上实现全社会对潜在高危人员的知情权以及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安全权。在未成年人保护这一极端重要的领域,这些法益将远远高于相关犯罪分子的隐私权与被遗忘权。
对“老赖”的个人信息予以公开,这对于各法院而言已成常态。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的信息公开程度自然不能还不如“老赖”。遗憾的是,相关信息公开制度还面临着上位法依据不足、公开程度、范围、渠道、时限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有待于通过全国性立法的方式予以求解。
新闻推荐
201班汪成遥指导老师:庞秋兰我们的语文老师姓庞,她很温柔,平时对我们一点也不凶,一看就觉得和蔼可亲。可是有一件事让我对她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原来庞老师也有很厉害的一面。那是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