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我是个有担当的成年人 我不跟我的孩子做朋友

成都商报 2017-11-05 02:33 大字

最近,我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朋友,声称自己发现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朋友这个词被大家不知不觉“滥用”了太久,“我觉得是时候澄清它的本来面目了。朋友就是朋友,仅此而已。”

“什么意思?你到底想说什么?”我被她说晕了。

“之前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别跟上司做朋友,因为你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同事也是一样,嗯,除非是前同事。”朋友说,“然后,人际专家告诉你,家长跟孩子最好也别做朋友;不用说,夫妻之间也不适合像朋友一样相处,是不是?”

我沉默地思考着,朋友补充道:“你还不明白吗?大家可能是觉得友谊这个词挺好的,就把它当成万金油,什么关系都抹一抹,其实没有想明白朋友到底咋个做!”

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误解,大概就是让家长跟孩子成为朋友吧。

你的权威和责任更重要

故事1:“老大不同意”

自从二胎政策开放以后,我看到过不止一篇社会新闻提到,已经有一个孩子的夫妻本来打算再生一个,但遭到家中老大强烈反对的例子。

记得有一则新闻里,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以自杀相要挟,逼着爸妈写下一份 “保证书” ,保证不要老二,以及“这辈子只对我一个人好”云云。

和身边朋友聊起这类新闻,他们的第一反应多半都是:“现在有些孩子真是被惯成什么样了啊,这么自私!”云云。

我的想法则是:混成这样的爸妈,也是咎由自取,为人父母的责任和功能,未免太不清晰。

一个家庭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需要夫妻双方综合考虑家庭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再慎重做出的一个理性的选择,其中尤其要考虑到该决定一旦实施之后,对整个家庭可能会造成哪些后续影响?夫妻俩对这些后果是否都有所准备?

即便他们选择不生,理由也不应该仅仅是 “老大不同意”。

为人父母,不可以躲在“关爱孩子”的借口背后,逃避为家庭生活做出选择,并且承担后果的重大责任。现在只是说要不要二胎,那么将来呢,家里各种大事,难道都要听这个小孩子的?

故事2:不换幼儿园

今年8月,我在电梯里遇见沫沫妈妈,她告诉我,他们在天府新区的新房装修好也敞好了,老公的新公司正好就在天府五街,决定9月就搬家。

然而上月中旬,我又在电梯里遇见了沫沫妈妈。我问她:“咦,你们没搬走吗?”她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苦着脸跟我说,“哎呀,别提了,沫沫不想换幼儿园,她在那个班上了一年,跟小朋友还有老师们感情都特别好,大家也都很喜欢她。死活不肯换幼儿园……”

夫妻俩心一软,就打算这样试试看:搬家,但是先不换幼儿园。

结果呢?“不到一个月,我已经快要疯了。搬家之前,幼儿园就在咱们楼下嘛,送她去好轻松。现在我每天都是6点半起床,7点把她也喊起来,开车1个小时赶到幼儿园,大人小孩都搞得好辛苦……”

她跟我诉完苦,接着说,“所幸呢,这么跑了一个月,沫沫也不再坚持继续在这儿上幼儿园了,我今天就是过来给她办退学的,还是转到现在住的小区附近那家幼儿园吧……”

我心里暗想:你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了,身为公司中干,这么明显“又费马达又费电”的事儿,还要先由着4岁的孩子去折腾一番才行,也是醉了。 (黎理)

【小总结】

最近这些年,随着年轻家长们对亲子关系的重视,很多家长为了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他们学会选择,但却往往过犹不及,太早地把一些“自由”让渡给了孩子——比如说,晚上去哪家餐厅吃饭,周末到哪里度假,甚至过年了要不要回老家,各种本来该家长决定的事情,现在都拿来问孩子……

要知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平等的,爸爸妈妈担负着对孩子的保护、抚育、教养、指导等重大责任。很多时候,我们要在孩子不知道自己被保护的情况下去保护他们,更不能把一个孩子负担不了的责任推到他们头上。

而且,对于那些额外获得了很多选择权的孩子,他们未必真的因此得到了鼓励,甚至反而为此焦虑不安——因为他会隐隐觉得:自己的权力似乎超越了父母,那么也就意味着当危险来临时,父母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自己!

这种不安,常常会导致那些被过度宠溺的孩子不断做出出格的行为,比如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各种熊孩子的笑话,其实那都是他们在努力寻找安全感的边界,想要知道到底什么是他不能做的、在哪个范围内他可以安心地尽情探索和尝试。

孩子没有义务

抚慰你的伤心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跟孩子做朋友的情况,也挺令人遗憾的。

那就是,有些父母会在有意无意间,让孩子来安慰自己、关心自己。特别是当他们经历一些生活中的困苦,身边又恰恰没有其他人可以分享的时候,就可能会忽视孩子仅仅是个孩子的事实,反而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好友般的支持和安慰。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夫妻吵架。

我上初二那年,是爸妈闹离婚最厉害的时候。那会儿虽然已经不算是很小的孩子,但父母组成的家庭,无疑还是我的全部天空。当他们恶语相向、怒骂甚至撕打的时候,我的感觉不折不扣就是“天塌了”一般地绝望。

妈妈当然是把自己放在了天然弱者的位置上,经常晚上抱着我哭,问我“你说妈妈怎么办?妈妈舍不得你”之类的话,我除了跟着嚎啕大哭,还能有什么办法?

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抑郁。只有在学校的时候,才能稍稍忘记那种痛苦。

前不久有一次我逛超市的时候,在卖纸品的货架前,遇到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儿子,也在选货。我和他们相距不远,正好就听到儿子说:“妈妈,昨天奶奶在家里说了你的坏话……”我立刻尖起耳朵,打算偷听到底讲了那些坏话。

然而她的反应让我失望,也让我有些佩服——她轻描淡写地答道,“哦,奶奶在家干活累了,发个牢骚,不当真的。”

事后回想,这句看起来有些敷衍的回答,其实是这位母亲用行动来“拒绝”小孩子用这种方式关心自己,让孩子知道这是大人之间的事情,就算有矛盾,也不需要孩子来操心。(周频)

【小总结】

虽然我们小时候可能都遇到过大人对自己不耐烦地说:“小孩子懂什么?一边去”之类的话。

当时可能心中不爽,其实成年之后仔细想想,这未必是大人对孩子不够重视。确实,未经世事的孩子,除了瞎凑热闹,能给大人们的生活帮什么忙呢?这和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一样的道理。

诚然,也有不少孩子在经历家庭变故后“一夜长大”,但那份提前到来的懂事,总还是带着心酸,也没有哪位家长希望孩子像这样迅速成熟。

另外,孩子们天生都有取悦父母的动机,当他们察觉到说别人的“坏话”或告状可能会让父母“看重”自己的话,便会不自觉地这样去做。

这个时候,你最好能第一时间让孩子明白:我们不需要你介入成年人的复杂关系,爸爸或妈妈有能力处理好。 (雪妮)

新闻推荐

长沙大学城无人书店开三年没丢过书,店主:将找地方再开一家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脚下的大学城,有一家特别的书店,面积不过一百来平方米,却存放了满满当当的书。走进书店,没有收银员、没有店员,只有一个可投币的钱箱,还有就是店主的电话号码和收款二维码。这是一家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