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破解中国农村金融痛点
一台拖拉机经过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柳林村的“互联网+农村金融”的广告牌。
一直以来,因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农村金融一直是中国金融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市场成为电商发展 “蓝海”,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纷纷将业务向农村拓展,并致力于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探路农村金融。
“除了衣服、鞋包等日用百货,我之前并没想到,卖得最火的居然是家电,村里的彩电、空调不少都是我帮助农民从电商平台上购买的。”33岁的农村电商合伙人杨德超说。
杨德超是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柳林村人。柳林村是一个有800多人口的小村,产业以羊绒加工为主。这个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淘宝村”,前些年村里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近年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羊绒销路更广,柳林村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
杨德超便是其中一员。2007年大学毕业后,杨德超一直在邢台做羊绒贸易。2015年,杨德超看到家乡清河县正在招募农村电商合伙人,便和妻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回村创业,加入阿里巴巴的“村淘”,出任“村小二”。
杨德超的电商服务站很快就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区域:来店里网购的村民覆盖了从小学生到老人各个年龄段。在村民眼里,杨德超的电商服务站是他们和外界沟通的桥梁。
村民在这里学会了使用移动支付,用手机扫码付款抢红包。作为 “村小二”,杨德超还帮助村民贷款,他是柳林村蚂蚁金服“旺农贷”的负责人,谁家需要资金周转如购买农机、设备等,都可以来找他。
李洪中是杨德超的第一个放款客户。李洪中告诉记者,当时要购买羊绒原料,资金缺口比较大,因没有担保,去传统金融机构贷款困难,这时想到了互联网金融。“原来只有3台机器,靠线上贷款扩张到了6台,现在年利润大约有15万元。”
一直以来,风险和成本控制都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核心痛点。中国农村分布较为分散,与城市相比,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小额、碎片化,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多,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目前在中国一些农村地区,传统金融机构还未完全覆盖,仍有不少是金融服务空白地区。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提高。中国社科院“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借助于大数据和技术风控,“互联网+”为农村带来了全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正迎来机会窗口。
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例,它们依托自身电商平台优势,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发力完善自有农村物流体系。在此基础上,电商平台积累了农户消费者购买数据及销售者和供应商的信用数据,并根据数据优势建立起一套信用风控模型从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
业内专家表示,移动互联网和新金融服务的渗透正在让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与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马九杰表示,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显现出三大特点,买卖线上化、金融服务平等化、农村人口年轻化,这三点也构成了中国农村下一阶段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底,蚂蚁金服在支付、保险、信贷方面服务的“三农”用户数分别达到1.63亿、1.40亿、4205万。而京东金融如今已经覆盖中国17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
针对农村金融市场,中国政府层面的政策也支持不断。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2017年一号文件对于农村金融的指导更加具体:“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互联网+”为农村带来了全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模式,极大激发了农村金融活力和效率。目前在柳林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熟练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产品,有超过三分之一农户申请过“旺农贷”等互联网金融贷款服务,用来购置农机、种植经济作物、扩大生产等。清河县副县长许锐表示,目前清河县50个村淘点发放的“旺农贷”已经超过2600万元,居河北省第一。
在移动互联网红利下,农户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拥抱互联网,重视信用,利用金融工具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生意,同时城乡之间金融服务的获取差别减少,让广大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大增,包括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潜移默化中,村子呈现良性的发展,解决了村子空心化问题。
对广大农民来说,昔日回不去的农村正变得“大有可为”。“目前在我们村,几乎没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村里的青壮年多在家乡自谋职业或者创业,村里致富带头人多是像我这样30岁上下的年轻人。”杨德超说。
新闻推荐
黎青作近日,一篇名为《我在清华掉头发》的文章在网络上走红。文章中提到,有近60%的清华学子发现自己有脱发情况,睡眠不足、学业压力、心理压力是主要原因。调查发起人表示,由于问卷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