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奶奶 张炳峰
一个好女人,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福分。
奶奶叫张建英,生于1918年9月19日,卒于1993年1月1日,享年76岁。
奶奶嫁给爷爷是有故事的。
奶奶长到十六七岁时,已是寿峰乡白水川数一数二的大美女。
爷爷是祖爷的第四个儿子,人高马大,一身好苦,诚实厚道,和善稳重,一生不与人结怨。
祖爷四个儿子中,三儿子最帅气,识字最多,最有出息,曾任民国宜川县政府委员,英年早逝。
祖爷托媒人给爷爷订婚。不知何故,奶奶父母误认为是给老三订婚,满意地“把话给了”。
奶奶说,结婚前有人告诉她,张家使“照子”,其实是给老四娶媳妇。传说老四是个“憨憨”,放羊时羊羔子掉到崖下,他也跟着跳下去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奶奶就这样“布袋子买猫”嫁给了爷爷做媳妇。
旧时男女婚前不见面。新婚第二天,爷爷打早起来,坐在灶火窝,填玉米棒芯烧炕。借着灶口火光,奶奶才看清爷爷那张脸,妈呀!就那么个“黑娃”。
奶奶在世时,每次讲起“骗婚”的事儿,总要补一句:“放在现在社会,可不跟他哩!”
爷爷似乎听多了,有时淡淡地一笑……有时反击,都跟了一辈子了!我曾当面问过爷爷真假,爷爷坚决否定。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奶奶的经更难念,对谁去说呢,谁又能理解?
奶奶从十七岁走进张家那一刻起,既是“下嫁”,也是“孝道”,更是“担当”。
奶奶说,祖爷是白水川有名望的家庭掌事人。一生置买耕地130多亩,窑院10多院,藏粮上百担,家畜若干。
她嫁过来第二年,村里驻扎了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部队每天在村子前峁上挖战壕,隔着黄河打枪射炮,防止山西境内的日本人过黄河。
祖爷开明有眼光,把藏粮送给了这支部队。解放后,张家因“支前”有功,成分划分为富裕中农。文革期间免遭一劫。
奶奶坚守“三纲五常”。处处先人后己、以和为贵,侍奉老人、团结妯娌,被长辈公认为最孝顺的儿媳妇、治家管事的能人。
大家庭内,奶奶经年累月和大块面做饭,练就一套手擀面制作本领。八九十年代,奶奶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她做的手擀面,吃起来依然劲道滑爽,晚辈们无人能及。我们常说,爷爷是个有福之人。
奶奶一生养育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养大成人六个。建国初期,农村缺医少药。奶奶的第二个女儿,十二岁时腮腺炎发作死亡;第四个男孩,十三岁时头疼死亡。一女一儿夭折,奶奶哭干了眼泪,终生留下眼疾。
大跃进时期,家中孩子多、负担重。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全落在奶奶和爷爷肩上。为了保证孩子们吃上粮食,奶奶和爷爷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吃的却是蒸熟碾碎的棉花籽和玉米棒芯面,一度面黄肌瘦……
子女们成家立业后,仍然住在一个大院内。奶奶偶尔做一顿片片面和油饭,每家都要端一碗。
奶奶抽空就帮四个儿媳治家管事、针黹裁剪,照管孙子、孙女和重孙,全身心为儿女们分忧解难。
儿媳们对奶奶敬重有加。奶奶去世第二年,爷爷半身不遂。三个儿媳按月轮流把爷爷接到家中,像女儿般照管爷爷衣食住行,直到送终。
大儿媳患肺病气喘,1979年离世。留下的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最大的27岁,最小的9岁。奶奶倾心帮扶大儿子,把七个没妈的孙子孙女,管教看护得比自己孩子还操心,教会他们独立自信,踏实做人。直到这七个孙子孙女各自另起炉灶,她才放手。
堂兄卫锁是兄妹七人中最争气的。他原本是个教师,却自学医成才。奶奶69岁那年重病,是他把奶奶治愈康复的。
八十年代初,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父辈们农活儿一忙,就把我们上学的、不上学的孩子都扔给奶奶照看。
堂兄弟堂姐妹十几个,渴了,一起围在水缸边抢水瓢;饿了,一起拿筷子敲着碗起哄;高兴了,一起追跑撵打、藏猫猫。时间长了,总有闹意见、不愉快的事儿。
奶奶那时候最累、最烦、最无奈,怀里抱着不会走的,背上背着淘气的。既要掰馍分菜管吃管喝,又要“公正断案”,还要化解不愉快……
我那时五六岁光景,至今清楚记着小脚奶奶在院子里忙前忙后,管大的顾小的……颤巍巍硬撑着的样子。
奶奶为儿女的遭遇和磨难操尽了心,自然成为一大家子的主心骨,儿孙们喜欢围在她身边诉说心事。小时候,孙辈们谁受委屈哭诉,第一个找的不是妈妈,而是奶奶。我放学回家,放下碗筷,第一件事就往奶奶家跑,告诉奶奶学校内发生的故事。
奶奶的窑洞、奶奶的硷畔,成为父辈们和晚辈们一年四季的集散地、信息交流中心。谁若每天不去一次,总觉得缺点什么。傍晚,一大家子挤在窑洞或坐在硷畔拉话,拉家事、村事、国事、天下事。奶奶和爷爷既是分享者,也是评判者。一盏煤油灯,满天星星,其乐融融。
奶奶的威信威望是靠自己的智慧勤劳、贤惠坚强,孝老爱亲、乐善好施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黄河沿岸李家岭村偏远封闭。奶奶在村子里女红活儿做得最漂亮。左邻右舍、年轻媳妇做衣服、剪鞋样等,不会就找奶奶学。
村里各家红白喜事,内务安排,洞房布置,穿戴铺盖,装点避讳……妯娌和晚辈们一遇到不懂的,就找“四嫂”“四妈”“四婶”“四奶奶”看怎么办,总能得到满意答复。
村里有时来个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在奶奶家混饭吃。孙辈们觉得奶奶年纪大了,太累!劝奶奶不要给外人管饭。奶奶总是说,谁出门还背锅?
奶奶一生什么样的人都能入眼,都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照。
白水川史家沟村有个“五胜”,比《白鹿原》里的“二豆”还憨。“五胜”不知得了什么病,舌头总在口中吞吐反复不止,涎水滴答、滴答……流在胸襟上湿黑油亮。
“五胜”时常拉个棍子,进出各村讨饭。他一走进我们村,伙伴们就跟在屁股后喊叫欺辱,“五胜懒!五胜脏!五胜涎水流满腔……”“五胜”烦了也发威,拿棍子赶我们,伙伴们一哄而散。
我跑回家关门,趴在窗台上从猫眼盯瞅,害怕“五胜”来家报复。求告父母:“五胜”来讨饭,不给!奶奶却不嫌弃,每次总让“五胜”吃饱才打发走。
六七十年代,七位北京女知青来村里插队,于萍是奶奶关照最多的一位。
今年九月份,于萍第三次回村“探亲”。她返京后,与我微信:你奶奶人特别好,回北京48年来,她最想念村里两位大妈,一位就是你奶奶。她说,陕北插队,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尤其你奶奶那一辈人,她们用淳朴、善良的行动,诠释着做人做事的道理,表达着自身的价值观,让我们后辈终生受益。她说,她在村里劳动3年间,常去你奶奶家,跟老人家说话,学搓麻绳,学纳鞋底……老人家总是慈母般微笑着,说话轻声细语……她说,她也常跟家人谈村里的人和事儿。家人虽然没有见过你奶奶,也都感谢老人家一直对她的关爱之情。她说,1993年,你爸写信告诉我,你奶奶去世了!我给你爸回信,诉说思念之情,还好好地哭了一场……她说,她后悔自己1995年才回村第一次“探亲”,如果早二年,还能见你奶奶一面。
奶奶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不能把奶奶的故事讲给世人听,一直是我的心结。2017年10月17日下午,当键盘上敲出最后一个字的那一刻,我释然地趴在桌上独自流泪……
新闻推荐
看娱乐新闻,曾在电视剧《新水浒传》里出演潘金莲的演员甘婷婷接受采访时说,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西门庆会讨女人欢心,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给女人带来满足。真的是这样吗?《水浒传》里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