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杜绝大学生被强制实习,从高校变服务者和守护者开始
作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预演”,实习几乎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然而现实中,实习衍生的乱象不少。近日,《中国青年报》对202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受访者在大学期间遇到过强制实习。
强制实习,很多人都不陌生的一个词汇。为了让学生们“乖乖就范”,一般高校使用的法子如出一辙:不实习不发学位证。在这一“紧箍咒”下,几乎没有学生敢不服从学校的实习安排。今年7月份,沈阳一所高校安排千名大二学生到某知名电子集团实习,使的仍是此招。只不过,众多学生因为不满学校的强制安排,加之实习中出现的劳动强度过大、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伙食太差、学生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有人将之曝光到了网络。媒体报道后,教育主管部门介入调查,迅速叫停实习,学校随即道歉。
有人不禁要问:学校以学位证为关卡要求学生接受学校安排的实习,合法、合理吗?其实,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就不难发现,均无将实习与学位直接挂钩的规定。学位授予上,学生只要满足在校期间修满学分、遵守学校相关规定等条件,高校就应当颁发学位证书。换句话说,如果有学生没有参加实习,但其他条件均满足,理应得到学位。
高校安排学生实习,不应该被“一棍子打死”。无论高校的初衷是想让学生得到专业技能锻炼,提前适应职场,培养职业心态,还是功利地想让学生提前与企业建立联系,为提高学校就业率做准备。何况,大学生自身寻找实习机会并不容易,学校统一安排,解决了找不到实习的学生的难题。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强制必然带来弊端。不顾学生意愿和专业对口度,安排学生实习,容易引发学生抵触情绪,对于一些有考研或出国计划的学生来说,也可能打断其学习安排。而且,从现实来看,一些学校强制安排的企业和岗位并不能让学生满意,实习与专业不对口、工作缺乏技术含量、劳动量超负荷、硬件环境差、伙食差等问题广泛存在,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
最为诟病的,是强制背后往往存在着利益勾连。一些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与所谓“定向培养”、“合作实习实践对口”、实则与学生专业无关的企业签订合同,通过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赚取“实习费”、“介绍费”,进一步挤压学生本就不高的实习工资。而学生为了一纸毕业证、学位证,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如不是忍无可忍,多不会打破沉默据理力争。
所以,强制实习,撇开尊重学生意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谈,在没有充分的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下,很容易异变为学校和企业联手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怪胎”。
要想杜绝强制实习,办法有很多,比如立法上的完善、学生维权意识的提高等,但如论如何,高校的角色转变都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点。高校只有从大包大揽式的强制实习,变为考虑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实习搭建高效畅通的服务平台,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对学生开放实习岗位,建立完善的跟踪机制切实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利益,才能让想实习的学生与想招实习生的企业无障碍对接,让实习回归到正道上来。也就是说,在学生实习问题上,高校应扮演的角色是服务者和学生权益的守护者,而不是其他。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17日讯(通讯员刘传录郭青)粥店街道以“打造泰城新中心,建设幸福新粥店”为目标,在全处上下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面深化年”活动,持续开展全处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深化科学预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