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头条评论 在这个“快时代”里,努力做个不抑郁的人 杨鹏

华商报 2017-10-11 01:42 大字

昨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其中,抑郁症患者在我国有大约3000万。抑郁症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抑郁症就像一场“心灵感冒”,大约80%的病人通过积极干预和治疗,都能取得明显效果,然而,目前的现实是,八成患者未接受规范治疗。

有报道称,近年来,儿童行为、大中学生心理、职业心理健康、妇女产后和更年期抑郁、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经排名第一,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从现状来看,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剧,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在快速增长。据今年5月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达17.5%,其中抑郁障碍患病率3.59%、焦虑障碍患病率4.98%,总体呈上升趋势。世卫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然而,在高发病率的另一面,我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有2万多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总计只有3万多人,专业医生的数量、质量均显不足,再加上不少家庭因为心存忌讳或者担心隐私泄露而抗拒治疗,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只有一少部分人得到了规范治疗。

坦率地说,相关部门已在加大对抑郁症治疗资源的投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补全孱弱的救治、康复医疗体系,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尽力缩短这个过程的同时,还需要高度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正如2016年年底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提出了一个“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有效地预防,恐怕至少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应该向公众进一步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精神保健意识,增进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注和理解。另一方面,在这个吃饭、走路都“争先恐后”的“快时代”里,每个人都被身不由己地裹挟其中,但在精神心理疾病爆发式增长的现实里,我们也需要寻求慢下来的途径和可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努力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和心理空间来体验生活的乐趣。(相关报道见A07版)

新闻推荐

贵州湄潭30岁患癌交警去世,24万余网络筹款将退还捐助者

10月10日,贵州省湄潭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证实,该大队民警刘勇于9日深夜化疗时,因心肺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去世。该工作人员介绍,刘勇出生于1987年,生前为二级警司。刘勇2012年参加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