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我们一边说谎,一边受骗 谎言:人类行为的永恒特征

成都商报 2017-10-01 04:08 大字

一个心理学上的观点是:诚实也许是最好的策略,但谋算和不诚实更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与其他获得权力的方法相比,说谎是非常容易的。为了获得钱或财富,说谎比打倒某人或抢劫银行容易多了。

——哈佛大学伦理学家西塞拉·博克

今天你说谎了吗?今天你看出别人的谎言了吗?

恐怕还是第一个答案更简单。

大约20年前,美国加州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贝拉·德保罗首次将谎言的普遍性系统地记录在案。她和她的同事们要求147名成年人做一个为期一周的实验,在实验中记录下他们每一个试图误导他人的例子。

研究人员发现:被试的志愿者们平均每天撒谎一到两次,当然,这些谎言大部分是无害的,通常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或照顾别人的感受。

虽然这都是些轻微的过错,但由德保罗和其他同事随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都说过一个或几个比较严重的谎言——比如隐瞒自己的外遇,或者提供虚假的文件信息。

人类应该普遍拥有欺骗彼此的天赋,我们不应该对此感到惊讶。

那些童年时代的谎言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第一次深刻意识到诚实的价值,竟然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开始说谎。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第一次深刻意识到诚实的价值,竟然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开始说谎。

一开始,这也不太像谎言,更像是某种随意的想象,比如问他昨天在爷爷奶奶家吃了什么,他说“有鱼,还有兔子”,但其实是吃的牛肉汤;或者问他刚才跟外婆去哪里玩了,他说去了动物园,但其实是附近的商场……

在面对大人严厉的责问时,他的谎言就显得目的鲜明:推卸责任。

最让我警惕的一次,是他回家说幼儿园老师打了他。这一点我压根就不相信,因为那两天他很不想去幼儿园,总在找各种理由,比如生病什么的。

但是这个理由让人觉得问题有点儿严重,在我的威吓下,他终于怯生生地承认是自己编的,我觉得有可能是他“旁听”到大人议论社会新闻,以为这个理由一定很好用吧。

那段时间我真的很头疼,因为忽然意识到:如果不能从孩子口中获知真实的信息,大人就无法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是提供保护?还是严加管教?

小孩子一旦信口开河,而事情又确实严重的话,后果甚至可以是毁灭性的——我曾看过一部电影,据说取材于真实事件:一个小女孩出于说不清的原因,诬蔑一个中年男人猥亵自己,让整个小镇都与这个无辜的人为敌,逼得他被迫离婚,险些自杀……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谎的呢?我记得自己的一些谎言。

七岁那年,舅舅带着两岁半的小外甥来探亲,我很不喜欢这个吵吵闹闹、动不动就哭的家伙。尤其是他还撕坏了我一张很心爱的卡通画片,更是让我视这个小表弟如眼中钉一样。

那天下午,我放学回家,看到小表弟正在吃我的巧克力,顿时怒火中烧,舅舅和妈妈等大人都在厨房里说话,我重重地对着他的背就是两巴掌。

他惊天动地的哭嚎声响起时,我的谎言已在脑海中成形:“他吃巧克力呛着了!我赶紧拍了他两下,要不然卡在气管里就坏了!”

这个漏洞相当大的谎言,当然没能骗过大人们,我差点儿挨了妈妈的揍,还是舅舅拦住了她。出于对舅舅的感激,也愧疚于这样欺负小表弟,后面几天我一直让着他,再没跟这个不懂事的孩子计较。(Zeo)

研究

学会说谎也是一种成长

——事实证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很擅长说谎。我们以大大小小的方式,对陌生人、同事、朋友和亲人说谎自如……欺骗性已经被编织进了我们生活的框架中,可以说,人类就是谎言本身。

其实上文作者提到的那些谎言,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没什么特别的,虽然父母经常为孩子的谎言感到不安,认为谎言是丧失无辜纯真的信号。但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家坎·李则认为:幼儿说谎行为的出现是令人放心的迹象,表明他们的认知增长正在进行中。

为了研究孩子们的说谎行为,李和他的同事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他们要求孩子们根据声音线索,猜出那些不让他们看到的玩具究竟是什么。

孩子们很容易回答出头几个玩具,因为线索显而易见,例如狗吠和猫叫等。然后,研究人员播放一些与玩具无关的声音。比如贝多芬的音乐,但玩具是一辆小汽车。

试验中,实验者找个借口离开房间,同时要求孩子在自己离开的期间,不要偷看玩具。回来后,实验者问孩子们答案的同时也紧跟着问:“刚才你偷看了吗?”

李和他的同事们发现:绝大多数孩子们为了知道正确答案,都抵抗不住偷看的诱惑。偷看并撒谎的孩子所占的百分比,则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在2岁的违规者中,只有30%是不诚实的;3岁~4岁,谎言占到了50%;到了7岁~8岁,则有80%的人声称他们没有偷看。

显而易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越来越会撒谎。在猜测偷看过的玩具时,3岁~4岁的孩子通常会脱口说出正确答案,而不会意识到这样会暴露他们的谎言。到了7岁~8岁,孩子们就已经能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或者试图让回答看起来像一个有理由的猜测,从而掩饰自己的谎言。

孩子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的发展,驱动着这种谎言诡辩的增长。按照“心智理论”的说法,这是我们为了理解他人的信仰、意图和知识而获得的能力,随之而来的谎言,则更像是这种能力的副产品。

人性

诚实与欺瞒互相制衡

——还有一个关于谎言的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是相似的:大多数人都会说谎,但一般都无伤大雅。虽然那么多人都会说谎,但绝大多数人都不说太多的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一面欺骗他人、一面又相信他人。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明确的证据表明矛盾的情况下,我们也容易相信一些谎言。

曾经有研究人员给过被试的志愿者们“一个能偷很多钱的机会”,但他们只会偷一点。“有些东西”阻止我们大多数人从头到尾说谎。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著名哲学家康德所赞叹的“人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我们将诚实内化为社会向我们教授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少数极端的人之外)大多数普通人对于自己撒谎的程度都会有所控制。

另一方面,我们也天然倾向于信任他人,尤其是第一反应。心理学家蒂姆·莱文提出的“真相默认”理论指出:“我们从信任中收获颇丰,当我们偶尔被欺骗时,伤害是较小的。”

毕竟,人类是社交动物,许多我们用来探索世界的知识,都来自他人的分享。既然信任感是天生的,所以这使得人们本质上都容易受骗。为什么电信诈骗屡屡得手,就是因为骗子利用了这种天生的信任感。

我们几乎不反对给我们带来欢喜与安慰的欺骗,无论是虚假的赞美还是的高投资回报的承诺。尤其是,当我们被拥有财富、权力和地位的人欺骗时,似乎更容易轻信谎言——想想那些冒充“公检法”诈骗的骗子,是不是很印证这个说法? (综合/熵容)

新闻推荐

纪录片《手造中国》走访近百位瓷器匠人,展现古老技艺之美

“瓷器永远都是最火的!”《鬼吹灯》里有过这么一句台词。千百年来,经过了战乱动乱离乱各种乱,再加上生活中的摩擦和磕碰,一件完美的老瓷器实属得之不易。那些品相上佳的,被收藏家放入保险箱传给子孙,被...

 
相关新闻